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道德核心

中国传统道德核心

前言
老师布置的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而我把整个中国作为一个地域,来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社会道德核心。

我这样写得目的是因为最近看到很多很不好的报道,比如说用剧毒物质制作食品啊,地沟油啊,上海的少女援交啊,广东的公务员儿子对父亲大打出手啊,这与我所读得古典名著中的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十分丰富,而我们近几十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完全抛弃了我们的历史传统。

拜金主义使人们的精神日渐腐蚀,为了钱,人们好像没有不敢做得事情,而且无论这些事情是否危害他人。

我们的社会道德基本沦丧殆尽,人们变得逐渐没有了底线,我十分担心我们的社会,这也是我写这篇关于道德问题的文章的原因。

中国传统道德核心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而维系初等社会性动物的纽带是亲情,道德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社会性动物,强大的道德力量所起到的秩序规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道德作为文化的体现,也同样丰富完善。

先秦时代,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各地的文化习俗存在较大差异,但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我国还是有着统一的社会主流道德。

周太王(古周国国君,辖境在今陕西省境内)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逃到东南将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孤竹国(今河北省境内)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逃走而将王位让于国君的另一个儿子。

他们的行为在当时都是受到人们赞颂的,充分说明了地域不同的地方有着相似的主流道德取向。

中国社会传统道德核心的“仁、义、勇、忠、信、孝”就初步形成于这一时期。

舜帝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经常迫害他,史记说他的家庭环境是“父顽、母嚣、弟傲”,而舜帝却仍然爱护父亲和弟弟,这体现了仁孝,而晚年的尧帝也选择了舜帝当接班人,说明了当时主流的思想是认同“仁孝”的。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为当时的人所赞扬,也充分说明了“忠义”为当时主流思想所接受。

周成王桐圭戏封说明了主流社会对“信”的尊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时候的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得到了更充分的解释。

几个十分重要的学派对“仁、义、勇、忠、信、孝”也都有着相似的解释。

比如《庄子》中的典故尾生抱柱和法家代表作《韩非子》中的曾子杀猪的故事都充分说明了社会对“信”的赞赏。

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也大肆宣传这些伦理道德。

比如为了彰显忠义,各个诸侯国基本上还是很尊重已经十分衰弱的周王室;秦穆公被野人(无业居民)盗走骏马,不但没有怪罪野人,还送给他们几坛酒,这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齐桓公割让给燕国六百里土地,大力宣扬“义”这个思想……当然这些诸侯这样做,就是以自己为表率倡导“仁、义、勇、忠、信”,使其统治下得人们规规矩矩,同时也对他们忠勇有加,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其中以新出现的阶层——士,最能体现这些君主们倡导的这些道德。

比如要离刺杀庆忌宁愿赔上自己的家庭孩子,也要报答阖闾的知遇之恩,这体现了他的“忠义”思想;公孙杵臼为了让主子赵氏的孩子活下来,宁愿牺牲自己的姓名,这体现了他得“忠勇”;商鞅为了在秦国变法,“竖木悬金”结果民心大服,改革大成,这也体现了他“信”的思想。

先秦时期,主流社会的伦理道德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还存在其他的一些主流道德,比如说礼乐、打仗不俘虏头发发白的人等等,但是唯有“仁、义、勇、忠、信”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发展,尽管其含义可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秦汉以降,儒家思想一跃成为统治思想。

封建统治者抽取儒家思想中,最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加以适当改造后,加以大量传播。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勇、忠、信”经过部分曲解后,被大量宣扬,成为了构成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中“仁”的本意是:仁者爱人,就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谦爱,这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义”的本意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勇”要求人要敢于担当,敢于为人先;“忠”的本意是尽力帮助他人,《论语》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是夷狄,不可弃也。

“信”的本意是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孝”的本意是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孔子曾经说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而封建统治者将其适当改造后更加,适合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封建统治者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强调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要实行仁政,要爱民,这无疑扩大了原有仁的含义;做臣子的要有做臣子的样子,要对君主无限忠诚,可以为君主肝脑涂地,这无疑弱化了”忠“字中,其他的含义,而突出了忠于君主的思想;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同时这其中还含有君主爱护臣子,
同时臣子和君主之间是又差别的这成含义;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要尊敬长辈,要善待长辈,这不仅仅是在宣传孝道,其中也包含了臣子要爱护君主,忠诚君主的意思,因为在封建秩序中,君主就是臣民们的君父。

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们,在强化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后,对儒家进行了大肆宣传。

经过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以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勇、忠、信、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深深的印在了中国人的骨髓中。

文景之治所施仁政,成为历代明君的施政样板;张翼德义释严颜,传为千古佳话;赵子龙在长坂坡百万军中抢出阿斗,是为勇也;关羽生在曹营心在汉,因而成为忠义的化身;缇萦卖身救父,感人至深。

其实和之是两汉三国时期,有这些“仁、义、勇、忠、孝”的人物,随便翻开我国的历史典籍,里面无不充满了这种忠义,勇孝的人物事迹。

当然这些大部分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不容否认,这些事迹所代表的民族道德。

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封建伦理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我们民族的道德建设,尽管这些道德或许掺杂有一些渣滓,但绝大部分还是十分优秀的,这构成了我们传统的民族传统道德核心。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封建秩序也是竟然有序。

明朝前期,政治十分清明,这不仅仅是《大明律》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官员都是真正的熟读经典的儒家士子,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约束他们的行为方面还是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

甚至在明朝后期,很多关外的明军堡垒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依旧是奋力苦战,这时候忠君思想演化成了爱国主义,因此,清军在开始阶段每攻取一个堡垒常常是死伤惨重,明军基本上总是“略无遗类”。

崇祯九年,清军攻破河北高阳土城,孙承宗自缢而死,这样的事件在明末士子中数不胜数。

清代乾隆年间,英国派出以吗噶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了,在中国的一路见闻。

他说:在中国一路上虽然见到很多人都衣衫褴褛,但是没有乞丐,任何人都在辛苦的劳作,人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来挣一口饭吃。

这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当年就能够解决人们的养老问题,其中传统道德中的孝道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而统治者也鼓励民间的孝道,这造就了当时的和谐社会!!
五四运动中,干将们打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顺带着抛弃了一切和儒家文化有关的东西,这就包括以“仁,义,勇,忠,信,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

它们都被当做封建社会的余孽而被抛弃。

“仁”是统治者欺欺骗人们的工具,“勇”成了匹夫的鲁莽行为,“忠”成了封建臣子们愚蠢的忠君思想……
49年以后,随着大批的学者去了台湾,以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几乎彻底的脱离了传统文化,脱离了传统道德。

如果今天问一美国人美国的立国精神是什么?他一定可以答得出来。

而如果我们问一个中国人在法律范围内,什么是不能干得,很多人可能都打不出来,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几乎人们做事是没有底线的。

商人们会利用皮革或是三氯氰胺制作婴儿奶粉;富商大贾会包养未成年的中学生;甚至年轻的高学历的公务员打骂自己的父亲……
在这个年代我们丧失了基本的传统道德,人们做事情越来越没有下限,公民的精神素质越来越低,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那个森严朴实的年代,至少在那个年代,我们还可以放心的吃一碗饭,而如今,即使吃一碗饭说不定里面就用了不少地沟油!!!
因此,面对社会公德日益衰败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恢复那些传统的社会道德,他们符合我们的思想,更加适合我们。

而且在巧实力大行其道的今天,掌握文化的制高点,对于取得文化宣传的优先权具有十分大的意义,而社会道德核心,正处于文化的中心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