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整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19年整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二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念与特点一、行政事业单位(一)行政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二)、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事业单位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一)行政单位会计特点行政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满足公共需求是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具有明确的非市场性;(2)行政单位必须按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收支核算,收付实现制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

(3)行政单位会计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经费的主要资金来源,开展业务活动创造的收入也是其资金来源之一;(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性业务收支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3)因事业单位的行业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有更详细的分类,如学校、科研单位、医院等;(4)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以进行成本核算。

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审和附则。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已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实施,适用于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

其主要内容有:(1)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2)规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类为会计要素;(3)规定了“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式,规定了记账方法为借贷记账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

该准则共分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等九章,并分54项条款对有关问题进行规范,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分为总说明、通用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年终清理结账和结算、会计报表的表白审等部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实施。

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行业不同,国家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规定了详细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为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组织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前提条件。

1.会计主体2.持续运行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的具体内容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相同。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记账基础(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基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1.真实性原则2.全面性和重要性结合的原则3.一致性原则4.及时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6.明晰性原则7.相关性原则8.实际成本原则9.收付实现制原则预算会计不营利为目的,其开展运营活动耗费的资金不具有垫支性,一旦耗费不可收回,办理了现金付款,就产生了实际的支出。

行政单位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一律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

在这里应当指出,事业单位在开展事业活动的同时,有的也附带进行某些经营活动。

经营性活动可以给事业单位带来收益,为了正确核算经营活动的财务收支及结余情况,《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殊原则除了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一些原则相同之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还要坚持以下原则:1.配比原则2.专款专用原则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一)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记账的核算基础也称结账基础,是指结账所遵循的原则,一般习惯叫做会计的核算基础。

会计的核算基础主要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基本上采用收付实现制。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现阶段要求事业单位一律实行收付实现制已不符合实际。

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后,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可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即对于非生产经营性的业务,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对于生产经营性的业务,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其记账基础。

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合理计算本期损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一)行政单位会计要素行政单位会计要素分为1.资产行政单位资产,指能以货币计量的行政单位拥有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它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2.负债行政单位负债,指能以货币计量,需以各项资产偿付的行政单位承担的债务,它包括应激预算款、暂存款、应激财政专户等。

3.净资产净资产,指资产减除负债的差额,是属于一级政府、一个政府所有的资产净值。

具体来说,行政单位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固定资产、结余等。

4.收入行政单位收入,是指为了完成公务活动,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取得的各项拨款和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包括拨入经费、预算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

5.支出行政单位支出,是指为了完成公务活动,行政单位耗费及损失的各项资金。

根据资金管理要求,行政单位的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两种。

(二)事业单位会计要素1.资产2.负债3.净资产4.收入5.支出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平衡等式(一)行政单位会计平衡等式行政单位会计平衡等式,是指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资产与负债、净资产之间的这种客观存在的恒等式关系,称之为会计等式。

用公式表示如下:资产=负债+净资产单位在业务运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收入,也必然会发生一定数额的支出。

结余就是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因此,收入、支出和结余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收入—支出=结余(二)事业单位会计平衡等式事业单位要完成业务活动,必须取得一定数量的资金。

所有,从任何一个时点来看,一个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与负债、净资产总额之间一直呈现相等的关系。

其等式关系表示如下:资产=负债+净资产资产、负债、净资产是用来说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三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监督所采用的方法。

它具体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确定记账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一)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是按经济内容或用途,对行政单位会计要素所作出的进一步分类。

每个会计科目都要规定一定的名称、编号和核算内容。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归集和核算各项经济业务的依据。

行政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或用途分为资产类(1现金、2银行存款、3有价证券、4暂付款、5库存材料、6固定资产、7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负债类(1应缴预算款、2应缴财政专户款、3暂存款)、净资产类(1固定基金、2结余)、收入类(1拨入经费、2预算外资金收入、3其他收入)、支出类(1经费支出、2拨出经费、3结转自筹基建)。

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按核算层次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两大类。

总账科目是设置总账的依据。

明细科目是设置明细账的依据。

设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要坚持以下原则:1.统一性原则2.和预算科目相适应的原则3.简明适用原则(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即对会计要素构成内容按其性质的差别及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归来,分为若干项目,并按每一具体项目的性质标准加以命名的一种专门方法。

为了全面地反映资金运行,需要一个完整的科目体系,各会计科目之间一方面有严格的区别,另一方面又有紧密的联系。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五大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来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来科目。

2.按提供指标的经济内容分类按提供指标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即按会计要素分类,包括如下五大类:(1)资产类科目(1现金、2银行存款、3应收票据、4应收账款、5预付账款、6其他应收款、7材料、8产成品、9对外投资、10固定资产、11无形资产);(2)负债类科目(1借入款项、2应付票据、3应付账款、4预收账款、5其他应付款、6应缴预算款、7应缴财政专户款、8应交税金);(3)净资产类会计科目(1事业基金、2固定基金、3专用基金、4事业结余、5经营结余、6结余分配);(4)收入类科目(1财政补助收入、2上级补助收入、3拨入专款、4事业收入、5经营收入、6附属单位缴款、7其他收入);(5)支出类科目(1拨出经费、2拨出专款、3专款支出、4事业支出、5经营支出、6成本费用、7销售税金、8上缴上级支出、9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金)。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方法(一)行政单位会计记账方法记账方法即应用一定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来编制会计分录和登记账簿的方法。

人们曾采用过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两种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方法比较简单,是将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登记在一个账户。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全面、准确和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运行情况。

复式记账即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以相等金额进行登记的方法。

它能清楚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运行情况,并能反映资金总体活动的全貌。

目前,借贷记账法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登记,用来反映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一般情况下,“借”表示资产类账户、支出来账户的增加和负债类、基金类、收入类账户的减少或结转;“贷”则表示负债类、基金类、收入类账户的增加和资产类、支出类账户的减少或结转。

1.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在借贷记账法下,一般把账户分成左右两方,分别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加和减少。

其左右方,这边形成了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借贷两方,根据账户的性质,决定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