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会计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封建社会末期(结绳记事,堆石记事)
近代会计阶段:1949——20世纪40年代末(复式记账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会计电算化;会计法规体完善)
一.会计含义:
1.会计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核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3)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2.会计主体: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
3.会计对象: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
4.会计职能:核算、监督。
5.会计目的: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会计本质: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责和能力。
(基本职能,扩展职能)(一)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1)核算职能含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会计专门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提供全面,系统,可靠,相关会计信息。
(2)核算职能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运用专门的核算方法。
依据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资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2.监督职能:
(1)含义: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依据有关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控制和指导
(2)特点:利用核算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
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
必须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依据。
(两者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
(二)会计扩展职能:
1.“六职能”论
2.会计核算职能,会计监督职能
3.会计控制,分析,预测,决策职能
三.会计目标:会计工作所达到的终极目标
(一)一般目标:
1.受托责任观:通过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解释受托人的受托责任。
2.决策有用观:为决策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目标:
1:决策有用:满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
满足企业内部管理。
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
3.受托责任: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对象:
1.一般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本质: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
2.具体对象:制造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一)制造企业的会计对象: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五.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假设:
1.含义: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解决了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
2.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1) 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所有者的交易和事项区分开来。
(2) 将本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主体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会计主体具有唯一性。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会计主体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的;法律主体是从诉讼的需要来确定的。
联系:法律主体一般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4.判断是否应为会计主体的参考条件:
(1)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2)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 有一定的经济资源;(4) 有独立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二)持续经营假设:
1.含义: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延伸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而不复存在。
2.作用:会计处理方法与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1.原因: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分期划分:年度和中期
3.会计分期产生的两种会计处理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四)货币假设:
1.概念: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2.原因:货币具有综合性,可以使不同物品进行比较,即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包含人类共同劳动属性。
3.币值不变假设:当货币的购买力波动不大时,按币值稳定进行会计核算,即按历史成本(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4.记账本位币:我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念:是指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或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
应用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适应。
1.可靠性(真实性)——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最基本要求。
*要求:反映真实,内容完整,保持中立。
2.相关性(有用性)
3.可理解性(明晰性)
*要求: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和理解。
4.可比性: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应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延后。
六:会计计量属性与处理基础
(一)会计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会计计量属性:
3.计量属性选择: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三)会计处理基础:
1.收付实现制(行政事业单位):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对于一定的会计主体来说)
(一)会计方法目的:反映,监督会计对象的手段。
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二)方法:分析方法,核算方法(基础方法),检查方法。
(三)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填制会计报表
*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