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因为教师观点、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
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有着如下的问题。
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准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
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
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
时效性大大降低。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
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
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持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
进程。
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
而大大提升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
“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
教案的圆满落实。
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思
想动向,即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
并给以有效利用。
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
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
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
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体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
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成长。
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表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
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
师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
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
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
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
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
即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
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
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但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
的活动即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理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个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