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像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把戏当做真的,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一起投入感情。
历史学家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
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
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
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
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
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
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
日语里面“禅”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
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宗带到了西方。
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
但是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是跟20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的。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还有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还有反越战。
在对自身的西方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运动中,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很多人认为禅宗能够给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和紧张,是一种可以带来生活改变的新资源。
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有可能是全世界的。
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禅宗我们先从两首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寄语说起。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明镜说法”。
在唐高宗的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姓卢。
拜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门下。
弘忍禅师门下有很多的学生。
当他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时,他就要求众弟子,谁想继承他的衣钵就写一首诗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
有一个叫做神秀的弟子,就写了一首寄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话浓缩了佛教的一个根本道理,就是:心灵就像一面透明澄澈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
不想让外在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打扫和擦拭这面镜子,让它保持干净。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
可是这个卢行者听了以后就说,好是很好,但是不够彻底。
他不会写字,就求别人帮他代笔,写了一首寄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话的意思是说,按照大成佛教中的道理,智慧本来就不是树(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灵也不是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因为按照大成佛教的说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
尘埃也是虚幻的,所以既然尘埃是虚幻的,还擦拭什么?这两首诗差别是很大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的流派,就是北宗和南宗。
卢行者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
因为神秀的根据地在现在的洛阳一带,而后来慧能到了广东。
所以,以神秀为领袖的宗派叫北宗,以慧能为领袖的叫南宗。
后来南宗占了上风,成为禅宗的主流。
为什么说这两首诗代表了两种禅宗思想?首先我们来看神秀的那首诗。
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
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就必须得“苦苦”地修行,要非常认真地宁心入定。
就是凝聚心力去进入禅定的状态,要非常注意反身自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境界。
因此,坚持修行,遵守戒律,以及禅宗祖师的开导和经典的阅读都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从人到佛的修行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漫长过程,这叫渐修,就是要渐渐地、缓慢地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
慧能写的这首诗就不一样了。
慧能说智慧不是树,心灵也不是镜子,佛性本身就是清静的,根本没有什么尘埃不尘埃。
所以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此岸就是彼岸。
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
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的话,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此岸到彼岸,从人心到佛性。
所以这个时候修行就不需要了,经典的研读也不需要了,苦苦地遵守戒律也是不需要的。
所以慧能门下经常讲,在一切地方行、住、坐、卧,都是凭你自己的内心,叫做“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
这对于人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因为这种修行过程是非常轻松的,这就叫顿悟。
这是与神秀北宗的观点截然相反的。
按照北宗的说法,佛教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修行、入定都是必须的。
所以据说神秀在一百多岁去世的时候,他给他的学生留下三个字:屈、曲、直。
意思就是:人的修行过程就要像蛇一样委屈自己。
蛇弯弯曲曲的,但是为了修行要钻进一个直的竹筒里。
大家都知道,蛇装进直桶里时身体就被拉直了,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所以按照北宗的说法修行就是痛苦的,所以佛教的存在、佛寺的存在、佛教戒律的存在就是必须的。
但是按照南宗慧能的说法,那就不需要了。
既然世界是虚幻的,为什么要去为一个虚幻的世界付出心力?所以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水无占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
意思就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了月亮,但是月亮并没有心思要把自己放在水里面。
水也不是有意映照出月亮,这只是一个因缘巧合。
因缘巧合构成这个世界,大家还会以为它是真的吗?所以在这个时候修行也好,戒律也好,坐禅也好,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两首诗就代表了南宗和北宗、印度禅和中国禅之间非常大的分别。
因为印度禅是一种需要苦苦打坐、修行的方法,而中国禅是一种教人迅速进入超越境界的一种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我讲的“明镜说法”的不同意味。
按照北宗的说法,明镜就是内在人心,可能是清静的佛性,但是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
所以你要宁心入定,常常擦拭,让它保持永远的明亮。
所以修行需要经典指导、祖师引入,团体监督,戒律维护,这是传统的佛教。
来自印度的佛教就是这样一个修行观念,也是北宗禅的一个基本思想。
这是神秀的思想。
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法有我空”,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我内心要做到沉静。
但是按照六祖慧能的思想,明镜就是内在人心,它是永远清静的佛心。
至于什么灰尘、黑云,这是镜子里面映出来的虚幻的假象。
无论你擦还是不擦,佛性永远是清静的,就像明镜始终是明镜,灰尘始终是虚假的一样。
所以可以自己觉悟甚至是顿悟,这是慧能的想法。
那么到底慧能和神秀产生了这样的分歧之后,事情是怎么样发展的?据说五祖弘忍是非常开明的。
他认为慧能的说法更加彻底。
所以,他半夜三更时,悄悄地把慧能招到房间里面来,给他讲解《金刚经》。
然后把自己象征着传授佛法的权力的袈裟和一个钵传给他。
衣钵就象征着佛法的继承人。
但是弘忍又跟他讲了一段话,说自古以来,“传法命如悬丝”,非常的残忍,所以你赶快跑,到南方老家去。
传说慧能得到这个衣钵后,就连夜渡江往东走了。
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的风险,确实有人追杀他。
然后一直跑到岭南,在五岭一带一直住了16年。
之后,他到了广州,做了一件事。
正月八号,有一个法师叫印宗,在广州的法行寺讲《涅盘经》。
《涅盘经》是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典。
慧能混在人群中听法。
这时风吹得寺庙里面的帆飘动。
印宗法师问底下听法的弟子说,大家看这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
底下的弟子有的说风在动,有的说是帆在动。
这时,慧能挺身而出,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人心自动。
印宗法师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的话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所以马上下座请他上堂说法,慧能从此在法行寺正式出山。
后来这个法行寺改名叫光孝寺。
慧能到了广州后,正式出家成为禅师。
后来又到了韶州的南华寺去进行说法,在南华寺说法时有很多官员和民众来听,甚至包括韶州刺史都来过。
这些传说,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慧能禅师伟大的。
为了构造他们光荣的历史,编造了很多故事,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充满了谜团。
而这些故事真真假假,所以需要我们重新梳理。
从胡适之先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都在试图探索禅宗历史的真相。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达摩老祖是西边第28祖,就是禅宗传说中在印度的第28代,也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代祖师。
他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
他跟梁武帝曾经对话。
梁武帝问他,站在我面前的是谁,达摩居然回答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说你看我做了很多好事,有没有功德,他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被他搞得稀里糊涂,觉得他没意思。
而达摩也觉得梁武帝不是一个有慧根的人。
他摘下一片叶子,做成一条船,渡江北上了。
到了北边的少林寺,去达摩洞里打坐,面壁九年,把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从历史角度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事儿。
因为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比梁武帝时代早得多,是刘宋时代。
而且后来传说达摩留下一只鞋,自己真身回到印度去了,这也是传说。
历史学家考察的结果是:达摩有可能在北方因为身世影响比较大,被刘志和光同法师下毒害死了。
这说明禅宗早期的历史是充满了血和火的历史。
另外就是历史上六祖的真实身份。
历史学家考证:被弘忍认可,而且被大众选择的接班人可能既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
有可能是少林寺一个叫法儒的和尚。
因为现在还有一块公元689年立的碑,里面明明白白记载着:少林寺是禅门重镇,只有在少林寺这个地方做主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传人。
而且也只有在少林寺修行的人才能够得到官方认可,才可以成为佛教禅宗在北方正宗的接班人。
但是这个人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是法儒。
只是由于后来慧能一派成为斗法的胜利者,所以他的弟子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改写了历史。
传说中把百丈淮海当做中唐时禅宗最重要的人物。
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开创了禅宗里面“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传统;另一方面,南方、北方的一些重要禅门都是他的学生。
但事实上,百丈淮海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所以禅宗的历史非常复杂,很多象征性的故事和传说的重要就在于它们是“象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但不是历史。
二、禅宗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一)禅宗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禅”说起“禅”很多人就会联想起静坐,其实不仅如此。
在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大传统。
一个传统叫做大乘波若学,另一个传统就是小乘禅学。
佛教在印度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流派。
但是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两个影响最大,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问题,里面有选择,也有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