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量(2017年9月)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量(2017年9月)


• 又如: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技能成为课程 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关 于提出假说的教学常常成为 难点。
预定计划
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 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能力。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写出探究报告。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18
例谈做出假设的过程和方法
1、选好做出假设示例(提出一个问题):选北师大版教材一例
科学工作者在观察研究森林中的响尾蛇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响尾蛇 扑获猎物后,它的毒牙会迅速地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并不马上把猎物吞下, 而是放猎物逃走。过一段时间后,响尾蛇再去追寻和吞食猎物。据此提出问 题: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
白色蛾的回收率25.0 % 时,又看到非工业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
率13.7% >黑色蛾的回收率 4.7 %时,学生被这一可信的实
验、合理的数据折服了,从而认同了书中给出的新观点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各国科学教育正在由“以知识体系为主的科学结论教育”
向“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积极转变。
12
• 教科书对概念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习得概念的方 式和习惯。 • 教科书应遵从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入手。学生对事物的 认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先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步步 深入地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逐步形成系统的概念。学生的这种 认知特点需要教师提供感性的学习材料,这种学习材料应贴近学 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以产生心理需求,进而对学习材料中所反 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作为主体,其客体化,就要在行动上要做到:
2、用启发的教学素材引导
例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学习,如果我们
选一有启发意义的实例,通过具体分析,学生不难 明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
14
有没有环境条件好,白色桦尺蛾数量多的例子呢?
• 南开大学编的《普通生物学》中的一个资料。1950年科学工作者
在英国两地(伯明翰——工业污染区,多塞特——非工业污染区)
10
教师作为主体,其客体化,就要在行动上要做到:
1、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11
在课程实施中,为什么有的教师总感到课时不够用,没有达成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缺乏认真学习《标准》,将一些认知层次低的内容,越位学习。 有的教师试图一步到位,违背课程编排的循序渐进原则。 一些老师手头占有较多较好素材的时候,不能忍痛割爱,精选、优选,占 用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还有一些老师用自己认为的“高标准”,任意左右教学的层次,任意 添加以往教材中的一些内容。 越位的教学活动不仅占用大量课时,而且增加了学习环境的紧张气氛。
重视课堂对话及课下交流 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教学方法灵活应变
欠缺必须的教学环节
教学媒体运用的泛化 无教学反馈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加强教学媒体运用的优化 体现教学反馈(延时反馈、及时反 馈、即时反馈的应用)
7
欠有效教学
师道尊严浓厚,惟我独尊
冷漠、无情 散漫、草率 缺乏教学预设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仪态动作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效教学
既体现教师权威及对纪律的掌控, 又关爱学生尊重人格
热情、理解 一丝不苟 加强教学预设,认真备课 打铁还须本身硬,自强不息 仪态沉稳,神情专注
… …
… …
8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对学生 实施有效影响, 必须客体化。
主体
主体客体化,就要在行 动上要做到: 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用启发的教学素材引导 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 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 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
科学、人文、价值综合研究与判断
深度学习是“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行动过程”相统一的
过程,即“动情+动脑+动手” 统一过程,中心是“动脑”,
动脑就是让知识传播中,不连续的思维完美起来。
动脑
动情
动手 思维完美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欠有效教学
缺乏师生沟通 学生参与度低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有效教学
【案例】
【案例】设计本真问题,体现深度学习 1.学校机房长15.3米,宽8.5米,计算机房面积。 2.该机房要有一种防静电地毯装修,地毯的宽度为
1.2米,试计算需要购买几米地毯铺设机房? 3.该机房要铺设地毯,请你考虑到安全环保、经济
美观等因素,做一个合适的采购方案。
【案例】看两幅漫画,该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黑化蛾 回收数 回收率 53.2% 4.7%
地区 污染区(伯
明翰)
64 393
154 406
82 19
非污染区(多
塞特)
请思考:表中两组数据_ 53.2% _大于_ 25.0% 、_ 13.7% _大于_ 4.7% 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 当老师引导学生看到表中工业污染区黑色蛾的回收率53.2 % >
学生将学的过程客体化, 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内化的 程度,进而实施针对性的 有效教学
9
(一)在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 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作为主体,其客体化,就要在行动上要 做到: • 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 用启发的教学素材引导 • 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 • 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 • 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
• 部分教师将科学探究“僵硬化”或“放任化”
17
科学探究能力
基本要求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 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拟定探究计划。 列பைடு நூலகம்所需要的材科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进行观察、实验。 收集证据、数据。 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描述现象。 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 得出结论。
对学生实施有效影响的 标志是促进学生主体化。
客体
主体化
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充实、 方法的改进、 情绪的焕发
客体化
教教

客体化
教师要十分关注 学生主体客体化
教教
学生
主体
能力的提高、
情感的提升

主体化
教师 师
客体

教师从学生客体化的表现中反 思, 能有目标地提高日后教学 的有效性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发表观点、 提交成果
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桦尺蛾数量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
15
•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 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释放数
白色蛾 回收数 16 54 回收率 25.0% 13.7% 释放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