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传染病及防治方法
(一)破伤风
是人、畜共患的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
呈散发性流行。
羔羊常因接产时消毒不严而受到感染。
1、常见症状典型症状是全身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对外界刺激的反射兴奋增强。
耳直而硬,牙关紧闭,头偏一侧或角弓反张,流涎,尾直,四肢强直,后期急性腹泻和臌气,痉挛而死亡。
破伤风防治方法
(1)预防对伤口用碘酒等药物立即严格消毒。
(2)治疗将病羊圈在较暗处,给予易消化饲料和充足饮水;彻底清除伤口,并选用0.1%高锰酸钾、3%过氧化氢(双氧水)或5%~10%碘酒消毒;为了中和毒素,可先注射40%乌洛托品5~10毫升,再肌肉或静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万单位(一般将毒素混于5%葡萄糖液中静注);为解除痉挛,可肌肉注射氯丙嗪10~25毫克或0.002克/千克体重,或25%(皮下)、40%(肌肉)的硫酸镁溶液5~20毫升,每日1次,配合5%碳酸氢钠100毫升注射。
对牙关紧闭的羊,可用3%普鲁卡因
5毫升和0.1%肾上腺素0.2~0.5毫升,混合注入咬肌,中药可选用防风散或千金散等。
(二)口蹄疫(口疮、蹄癀)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急性传染病。
常呈季节性有规律的发病: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缓,夏季平息。
1、常见症状口粘膜及蹄部(有时也见于乳房)皮肤形成水疱、溃疡和糜烂、口腔流泡沫性涎水,一般经1~3周大部可痊愈。
羔羊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主要症状为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为20%~50%。
口蹄疫防治方法
(1)预防严格检疫、隔离、封锁、消毒,不从疫区引购绵、山羊及饲料、产品、用具等。
(2)治疗通常不允许治疗,就地捕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布氏杆菌病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交配也可感染。
多为散发性流行。
1、常见症状母羊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有时伴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表现跛行,公羊以患睾丸炎为主要症状。
布氏杆菌病防治方法
(1)对凝集反应阴性个体,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免疫接种。
近年来,有的地方取活菌弱毒苗大面积、高密度免疫,对控制布病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种羊场采取对内检疫,扑杀消除传染源,对外加强周边免疫带,严禁病羊入境的综合防治办法,经证明是有效而可行的。
(2)对凝集反应阳性个体,采取隔离和淘汰屠宰,将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其他污染物深埋,场所及病羊用具彻底消毒。
(四)羊肠毒血症(软肾病、类快疫)
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绵羊,山羊也可患病。
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容易患病,且多发病于一年中饲料供给良好的季节,呈散发性流行。
1、常见症状典型症状是急死,死后肾脏多软化如泥,病羊腹痛,臌气,临死前肠鸣、腹泻,排出大量黄褐色带血粪水,磨牙,有神经症状。
体温一般不高,血糖和尿糖升高。
肠毒血防治方法
(1)预防定期皮下或肌肉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大、小羊一律每只5毫升。
(2)治疗可选用青霉素肌注,一次80~160万单位,一日两次;磺胺嘧啶(一次5~6克,连服3~4次);将10%安钠加10毫升加入500~1000毫升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内服10%~20%石灰乳,一次50~100毫升,连服1~2次。
肠毒血类症鉴别
(1)与炭疽的鉴别炭疽可致各种年龄羊发病;主要症状为有明显的体温反应,粘膜呈兰紫色;死后天然孔流血,凝固不良,尸僵不全,脾脏肿大。
(2)与羊快疫的鉴别由腐败梭菌引起,多发于6~18月龄的绵羊,山羊少见;发病季节常为秋、冬和早春;主要症状为有明显的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口流带血泡沫,病程极短(数分钟至几小时),常死于放牧场和早晨死于圈内;死后尸体迅速腐败膨胀,肠道内充满气体,胆囊多肿胀。
(3)与羊猝殂的鉴别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多发于1~2岁绵羊;低洼、潮湿区和冬春季节多见;主要症状为病程短促而突然死亡(数小时内);尸体于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
(4)与巴氏杆菌病(绵羊出血性败血症)的鉴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发于绵羊的幼龄羊和羔羊,山羊少见,各种畜禽和野生动物也同时感染发病;羊只经长途运输、湿冷和营养不良时易患病;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后期肺部发炎,皮下与其他脏器不同程度的小点状出血、淤血和水肿。
(5)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多发于6周龄以内的小羊;冬春季多见地方性流行;肾脏表面多呈青紫色,但不软化。
(五)羔羊梭菌性痢疾(羔羊痢疾、羔痢)
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急性毒血症,C、D型魏氏梭菌有时也参与致病。
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羔羊,以2~5日龄羔羊尤多。
1、常见症状病羔食欲废绝后下痢,粪稀如水,呈绿色,黄白色或灰白色,恶臭,后期带血,终因呼吸迫促、昏迷、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经几小时后死亡。
痢疾防治方法
(1)预防母羊产羔前,消毒产羔室和用具,产羔时做好接产卫生与消毒,产羔室和羊舍要求冬暖无贼风;产前2~3周给母羊注射1次羊厌气菌病五联苗或六联苗(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殂、羊黑疫、羔羊痢和大肠杆菌病),皮下注射3毫升;也可选用福尔马林疫苗在母羊临产前20~30天和10~20天,进行两次接种,使羔羊在母体内获得抗体,增强对羔痢的抵抗能力;对出生后的羔羊,可选用土霉素、青霉素、敌菌净、痢特灵、磺胺甲基嘧啶等药物,每日1次,连用3~4日,可达预防目的。
(2)治疗内服土霉素0.2~0.3克或再加等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一日2次;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2克,碳酸氢钠0.2克,或加呋喃唑酮0.1~0.2克,水调灌服,一日3次;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
注射青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痢特灵、盐酸黄连素等,都可获得良好疗效。
(六)羊痘(羊天花)
羊痘是绵羊痘和山羊痘的总称,二者互不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1、常见症状病初体温41℃~42℃,继而在头、眼、鼻、口唇、口角、四肢内侧、乳房区及胸腹部等无毛或少毛区出现炎症,经1~4天发生红色圆斑,1~2天后变为丘疹,再经2~3天变成水疱,水疱
进而变成脓疱(2~3天)脓疱破裂后结成褐色痂块脱落,遗留红瘢痕。
完整的典型病程经过丘疹期、水疱期、脓疱期、结痂期和落痂期,全病程为3~4周,非典型病程经个别期后结束。
羊痘防治方法
(1)预防每年定期注射1次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均在尾内侧或股内侧皮下注射0.5毫升,免疫期1年;不从疫区购病羊及其产品;若发病后,按疫病防治规程执行。
(2)治疗病初可皮下注射羊痘免疫血清10~25毫升(视体重大小而定);局部治疗时,可用碘酒或紫药水涂痘疮,水疱、脓疱破裂后,可先用3%来苏尔或石炭酸洗涤。
然后对粘膜病灶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也可用中药葛根汤等治疗;灌服蘑菇水:用蘑菇30克,白糖3克,加水500毫升,加温后可灌大羊20只,小羊25只,对恶性羊痘可酌增用量,灌药后要灌饮清水,初发病羊3~5天即愈,恶性羊痘需5~7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