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山水诗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鉴古人说曹操诗歌具有“霸气”,其实所谓“霸气”,正是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流露。
曹操通过观沧海所体悟出的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是含纳万物、吞吐日月的英雄胸襟,具有挥洒酣歌、刚健挺拔的阳刚之气。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品鉴诗的基本内容在题目中已经传达了出来,诗人在黄昏时分,居高临下,还望京都。
“白日”二句写京邑巍峨的宫殿,“丽”显示出光泽感。
“余霞”四句写京邑郊外景致,为小谢名句。
轮廓清晰,音节圆转,属对精工,秀气成采,故李太白诗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结尾数句抒发去国怀乡的惆怅之情,从中折射出谢跳等士族文人内心深处的危惧与苦闷。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品鉴真实、生动地层现了塞北草原辽阔苍茫的北国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迥然不同。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简洁空灵,“风”是动力,有了“风”,由静态的美转化为动态酌美。
风格浑朴自然,悲壮激越,折射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4.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品鉴“青山”、“绿水”对仗工丽,“潮平”、“风正”恢宏而新奇。
“悬”字妙。
“海日”两句妙绝千古,殷蹯云:“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高棅《唐诗品汇》)“生”、“人”二字写活了“海日”、“江春”。
尾联透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5.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品鉴清人王阊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
宫体之巨澜也。
”(《湘绮楼说诗》卷一)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宫体诗的自赎》)题中五字皆为名词,是五种自然美景,五景组合成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其中以“月”为主体。
在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中,诗人展现大自然的奇丽景色、驰骋神思于天人之际,咏叹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将澎湃的诗情与深邃的哲理水乳交融般地结合为一体。
6.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鉴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7.临洞庭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品鉴在盛唐诸公中,盂浩然年岁较长,又被时人视为飘逸之高士,然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沉雄空旷,足以显示盛唐气象。
8.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品鉴“空山”非山空也,实为心空。
“心空”并非心中无景,心中无情,而是心中无俗景,心中无俗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毫无纤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清纯如水,渔翁返朴归真。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反其意而言之,“空山”不空。
9.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睛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品鉴首联是远眺之景;次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抛开了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只抓住“白云”、“青霭”来写,一切景致都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令人似乎如人仙境。
第三联是诗人登临绝顶、游目四周时的所见之景,俯瞰群山,尺幅万里。
尾联交代出诗人已下至山谷,尽管天色已晚,但游兴未减,意欲借宿一夜,明日再游。
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痴迷和山水对诗人的魅力。
全诗清逸挺秀。
10.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品鉴诗人以动显静,以声衬静,通过桂花飘落、明月东升、山鸟夜惊显示了春天夜晚恬静幽美的自然景色,也显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动。
1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品鉴没有诗眼,没有警句,只是自然的写实,但它足以打动人心。
景是清幽的景,幽深的竹林,皎洁的明月;人是闲逸的人,独坐幽篁,弹琴长啸。
在平淡自然的外表下,给人以幽静绝俗、超然物外、神安气清的感觉。
12.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品鉴诗人的笔下芙蓉花不像一种花,它似山中高士,高雅、圣洁、孤独、寂寞。
同时,它昭示出即使是在没有人迹的地方,自然、生命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停地推移运行。
13.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品鉴空山寂寂,偶闻人语,林深苔青,斜阳复照。
写空山偏从有声有色处着笔,愈见其空;写幽暗偏从返影复照处写,愈见其暗。
在空山、在深林、在黄昏,一抹夕阳使幽暗的背景中注入了一道金光,画面因有这道金光而充满了生机活意。
14.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品鉴全诗明丽如画,次联气象壮阔,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不同。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非也。
诗人故无人送别,然有水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岂非送别意?山可以相看“两”不厌,水自然也与诗人难舍难分。
15.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品鉴众鸟飞尽,孤云悠悠。
孤独苦闷的诗人,与孤寂傲岸的敬亭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不期而遇,一见倾心。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鉴黄鹤楼是天下名楼,扬州是天下名市,两位“风流天下闻”的著名诗人正在离别。
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
“烟花”指烟水朦胧、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
深受李白敬重的孟浩然即将前往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的心中有羡慕,也有惜别。
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
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
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
17.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品鉴全诗围绕“望”来写,首句似与瀑布无关,实则为瀑布绘出了阔大的背景,“泉自峰顶而出,故以香炉发端。
”(唐汝询《唐诗解》)。
“挂”字生动,因是遥看,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故曰“挂”。
第三句写山之高,水之急,读之如在目前。
因是“望”,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故“三千尺”之长度尽收眼帘。
末句想落天外,自是李白之语,夸张,奇特,也有童趣在其中。
苏轼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足见苏轼对此诗的推重。
18.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品鉴“断”、“开”、“流”、“回”、“出”、“来”,皆是常见常用的动词,一经李白入诗,便化作神语奇言。
19.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鉴这是老杜现存的最早的一首诗,写于24岁时。
诗中虽无“望”字,句句与“望”扣合。
结尾两句波澜壮大,富有启发性与象征性。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20.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鉴刘克庄曰:“岳阳楼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后村诗话》)其实孟、杜各有所长,同为神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侧重写洞庭空旷无际之气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洞庭博大深沉之襟怀。
前四句写景,气势博大;后四句抒情,字字流血,声声含泪。
2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品鉴明人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他说;“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诗薮》)首联写具体景象,颔联写秋天气象。
“落木”“下”、“长江”“来”,平淡无奇,加上“无边”、“萧萧”、“不尽”、“滚滚”四词后,面目迥异。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感情,上句着眼于空间,下句着眼于时间。
尾联慨叹时世艰难,个人潦倒,透出无限悲凉意绪。
2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品鉴超妙精工,清幽深微。
读之使人精神纯净,忘情尘俗。
23.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品鉴喧嚣的闹市终于安静了,只有江边客船上的诗人对愁难眠。
月落、霜浓、枫树、渔火是诗人所见之景,乌啼、钟声是诗人所闻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