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学习资料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对阅读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原10条,现7条,更紧凑)第二学段(3~4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第三学段(5~6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调整,原第8条)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调整)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快速阅读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小学速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基本技能,在速度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具体地说,经过2至3年累计40~50小时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3000字左右,理解和记忆率在70%以上,阅读效率提高5~10倍。
要实现上述目标,小学阶段必须在掌握下列6项速读技能:1.不回视。
回视指在阅读时,重复看那些已读过的部分,视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还不时地停顿。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专心致志,摒弃杂念。
要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并提出理解要求,并限时训练。
2.革除唇读、喉诵和心诵。
儿童初学阅读都从朗读开始,养成了阅读时文字必定由眼睛到嘴巴,由喉咙发音,再经过耳朵到大脑的习惯。
应让学生明白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应尽量摒弃默念习惯,力争眼脑直映,最终达到消除心诵的目的。
3.扩大视读广度。
从学生初学识字起,教师应授以学生正确阅读方法,以词为单位进行教学,阅读切忌用手逐字指读。
进而逐步训练用一个视点看清一个词组、句子。
学习意群注视法、垂直注视法、面式注视法,提高边缘视觉的灵敏度,使落在视觉边缘上的字由模糊变得清晰。
4.集中注意。
应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使学生能带着平静、愉悦的情绪进行阅读。
限定阅读时间,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排除外来干扰。
5.回忆要点。
边阅读边尝试回忆,记住文章要点。
一旦发现某一部分不能被回忆或记忆模糊,可再把全文速读一遍或寻读那些尚未记住的部分。
养成以问题为导向,集中注意寻找答案的习惯。
6.变速读。
根据阅读目的以及文体、材料难易,灵活地变换阅读速度。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基本功训练。
快速阅读训练之前,必须先要掌握眼球运动技能。
眼球运动训练方法主要有:(1)“视点移动法”,即在一定距离内,按规定的方向,快速移动视点,主要有左右移动法、上下移动法、对角线移动法、上下左右移动法及圆形移动法。
(2)注视“圆圈图”训练,扩大有效视野。
(3)注视“舒尔特表”训练,扩大视读广度,增强大脑快速反应能力。
2.图片速视训练。
图片速视训练可以扩大视野,增强瞬间感受事物的能力。
图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主题要明确,易于儿童理解且合乎其兴趣;大小要适中,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楚;色彩要鲜明,画面要清晰;先用单幅图,再用内容相关的几幅图。
图片出示的方法有:幻灯投影仪投影,抽拉面闪光,实物反射仪反射,电视屏幕闪示等。
3.词语速读训练。
词语速读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一个视点看清并理解和记忆一组词语。
为了改变初学者从左到右逐字阅读的习惯,首先用简单图形卡片进行训练,要求一眼看清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然后再用词语进行训练。
词语速读一般采用卡片、速读箱或投影闪示的方法。
4.句子速读训练。
句子速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视读广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强理解记忆能力,为速读文章打基础。
训练时,要求学生用一个视点看一个句子,视觉焦点落在文字中心。
开始阶段,可速视一句,复述一句。
以后要求连续速视一组句子后再复述,让学生掌握“尝试回忆”的方法。
5.句群速读训练。
句群(自然段和意义段的总称)的意思比句子更完整、复杂,读懂句群不仅要读懂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而且要把上下句的意思连贯起来,从而了解句群要表达的主题,所以速读句群比速读句子难度大。
句群的训练可采用先“加框式”后“加点式”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
(1)加框式。
在阅读文字前,先注视空框框。
把视觉焦点落在框的中间,逐步养成一个视点看一框文字的习惯。
(2)加点式。
用加小黑点的方法提示视觉焦点的位置,视点落在小黑点下面的文字上,用一个视点读一群字。
6.猜读训练。
猜读是根据上下文预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和语感训练。
掌握猜读技巧能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
在速读时,视线不必掠过每一个字,可跳着读,跳过几个词或几个句子,有时可跳过相关资料学习一、引导学生总结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阅读习惯的方法1.边指字边阅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在阅读时,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笔或尺子逐字地指着阅读。
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识别间距的大小,决定阅读速度的快慢,而用手指指着阅读则无法增大识别间距,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阅读速度2.头部随阅读移动有的人在阅读一段文章时,随着眼睛注视位置的不同,头部也跟着移动,当从左向右阅读一行文字时,其头部也会从左向右移动;当看到一行的末尾,要换行看下一行时,头部也会转回去。
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一种误解,即认为头部的移动有助于阅读。
客观地讲,人的眼部肌肉完全能让视线从一个字移向另一个字,而不用颈部肌肉的帮助。
3.默读有些读者在阅读时,会轻微地读出字音来。
默读有下面的几种情况:第一,默读时,只是默默无声地动动嘴唇;第二,默读时,不动嘴唇,只是舌头或喉部在运动;第三,默读时,只是声带在颤动。
默读的最大弊端在于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使阅读速度大大地减慢了。
4.心诵心诵是一种内隐的说话形式,阅读者在心中对自己诵读着每一个字,但是其嘴唇、舌头或声带均没有活动。
5.逐字注视在阅读过程中,阅读速度较快的人注视一次可以读3-6个词,而阅读速度较慢的人注视一次只能读一个词。
眼睛逐字停留,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使读者的阅读速度大大降低。
6.频繁回视在阅读过程中,回去重新注视已经看过的内容的现象称为回视。
在阅读时,遇到了生字难字或其他没有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返回去再阅读刚才读过的内容,出现回视,这种回视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人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回视的不良习惯。
他们回视的次数已经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次数,出现频繁回视。
二、速读方法指导1.利用卡片进行增大识别间距训练,克服逐字阅读。
从两字节开始,逐步增加字节。
训练按如下四阶段训练:①一目三行。
用挖有能框住三行字的长方条洞的纸片套住字行,一目三行,依次下推。
②一目五行。
③一目七行。
④一目十行。
2.无声阅读训练。
克服读出声、唇动、舌或喉、声带动、心诵即大脑中发声等不良阅读习惯。
它是快速阅读的入门训练,尝试了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唇、喉,真正克服音读做到了无声阅读。
3.看书扫视法。
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合理扫视,纠正按“字”阅读、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
由于眼球注视时间短和中途回视的次数少,其阅读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快。
据学生的训练体会可以看出“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尽量地扫视,后回答。
例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然后问学生“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原因?怎样来的?”等问题,要学生回忆这些句子,同时也使他们明白记叙文章的五个要素,进而全面掌握扫视法,自如地用整篇(段)文章进行扫视训练。
4.养成浏览习惯。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
让学生快速对文章得到一个总体印象,节省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阅读时间。
养成搜寻要点习惯。
让学生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搜寻包含信息要点的小标题,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其他文字尽可一略而过。
这样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
5.克服回视返读。
回视是快速阅读最大的障碍。
主要原因是精力不集中、粗心马虎,潜在心理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总认为看得快就会看不清、记不住,所以不断地返回重读,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
结果,新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