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与论文信息检索》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应用文写作
课程性质:通识课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适用专业:全院各个专业
学分:2
总学时:32(理论学时数:16,实践学时数:16)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着眼于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或个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通知、计划、消息等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力求通过一学期(32学时)的学习,既为学生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又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写作实践打下基础,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修养为追求目标,努力实践“不求全面,崇尚实用”的教学目的。
入选本课程的应用文文种都是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筛选而来,能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
学习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好高职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17种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能够写出合乎要求的应用文。
职业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通知、消息等应用文文体的撰写,为适应各行各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应用文写作基础,初步掌握论文检索的方法。
职业素养目标:通过求职信的学习整体提高学生的求职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铺垫,全面提高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综合素质。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例演示、习题训练等教学方法,强调在实例分析和作业训练中锻炼和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专业特点,适当开展专题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写作和实际运用应用文的素质。
消息、欢迎词、欢送词等文体可采用现场教学方式进行。
求职信可依据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
如果因课时数不足32课时,不能完成计划讲授的内容,授课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有选择的教
学。
四、课程内容、要求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计划用32课时讲授以下内容:
1、应用文的含义、特点、格式、发展历程及写法;通过对应用文的全面概述来介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文体要求,以及整体把握。
课时安排:4课时。
2、行政公文的含义、特点、格式及写法;通过对案例及范例的分析和学习,了解行政公文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2课时。
3、通知和通报的含义、特点、格式、区别及写法;通过对案例及范例的分析和学习学会写通知。
课时安排:4课时。
4、报告与请假条的含义、作用、格式及写法;制定计划与总结的注意事项;通过对案例及范例的分析和学习学会制定像样并行之有效的报告与请假条。
课时安排:2课时。
5、请示与批复的含义、基本格式及写法;请示与批复的关系。
通过对案例及范例的分析和学习学会写请示。
课时安排:2课时。
6、消息与通讯的含义、作用、格式及写法;撰写消息的注意事项;通过对案例及范例的分析和学习学会撰写消息。
了解倒金字塔结构。
课时安排:4课时。
7、复习。
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程实施条件
1.教授方法
(1)在课堂教学方面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全部使用电子课件)和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在实践教学方面
根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从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及要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分层次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科目,并形成以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实验室训练三方面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在作业布置方面
有习题、案例阅读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作业形式多样,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
(4)在成绩考核方面
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多样,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核;
2.学习方法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3)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技能。
3.课程资源
选用教材:李春、刘兰萍主编.《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
参考资料:
(1)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组编.应用文写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朱悦雄主编.新应用写作.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国瑞,彭光芒主编.实用写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徐中玉主编.新编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振辉主编.应用文写作实训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袁雪良主编.《新编应用文写作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
4.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设备要求:无
5.师资条件
本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应用写作知识,对文书写作有相对深入的研究,熟练使用相关教学软件,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学和文秘知识基础。
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六、课程考核要求
采取开卷考核形式,考试内容包括填空题、判断题、病文诊断、写作题。
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