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由来《上》《中》《下》“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
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
有一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我这个篮子就装不得。
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原来,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北中则是属水、火、土。
水、火、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容易被古人忽视。
而属木的植物和属金的金属矿物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可以用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
所以人们便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联在一起,“东西”一词由此而来“吃醋”的由来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
到底什么是“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个悍妇,不肯答应。
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
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
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
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
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
吹牛皮”的由来“吹牛”、“吹牛皮”,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口头禅。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时候,相传在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此当地的人们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几个形状像袋子的牛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将皮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
人们常对光说着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
其后,人们就把那些既无知识,又无工作能力,爱说空话大话,夸大其词的叫做“吹牛皮”了。
微信号wyz33496 “走后门”的由来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
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
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
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
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
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酒的由来我国是古老的酿酒国家。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含糖的野果会自然发酵成酒的。
此后,人们便有意识地利用野果造酒,但由于用野果酿酒要受季节限制,谷物酿酒术就应运而生。
《战国策·魏二》曾记载有舜帝女令仪狄作酒进献给离的故事。
《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说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祭祀、会盟、庆祝胜利、接待使者等场合中,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佳酿。
1974年,在河北平山发掘的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里,出土了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酒。
当酒壶被打开时,仍飘逸出醉人的酒香。
我国酿造业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酿酒的技术水平很高,酒的品种也很丰富。
从产品、原料和工艺特点讲,我国的酒分为五大类,即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酒。
月饼的由来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
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
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
《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
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
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
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
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喝酒碰杯的由来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
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
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
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
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
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
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男左女右”的由来“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
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
阳者刚强,阴者柔弱。
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
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吸烟的起源现代卷烟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证明是700年前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
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
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是人和天神之间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
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
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老婆”的由来“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
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
“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
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太太”的由来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
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
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
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妻子”的由来“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
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
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
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
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
“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
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
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
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丈夫”的由来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
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
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
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
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爱人”的由来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
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爱人”之意。
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
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
”就这样佩带了一生。
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
”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
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
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闹洞房的由来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
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
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