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陵江水资源资料

嘉陵江水资源资料

嘉陵江嘉陵江(Chia-ling River ) 国家AAAAA级风景区中国长江上游的支流。

发源于秦岭,来自陕西省凤县的东源与甘肃天水的西汉水汇合后,西南流经略阳,穿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昭化纳白龙江,南流经南充到合川先後与涪江、渠江汇合,到重庆市注入长江。

长1,119公里,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水,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

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直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全长为1119公里,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超过汉江,居长江支流之首。

昭化以上为上游,行经高山地区,多暴雨,有“一雨成灾”之说;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有航运之利;合川以下为下游段。

嘉陵江切穿华蓥山南延3支脉后。

形成风光奇丽的沥鼻、温塘、观音3峡谷,于重庆汇入长江。

上游白龙江建有碧口大型水电站。

水运年货运量占四川内河航运年货运量的四分之一,是四川的重要航道。

江中鱼类多达163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

广布于嘉陵江流域的紫红色砂泥岩,质地松脆,植被覆被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嘉陵江是长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自北向南纵贯四川盆地中部,于重庆市朝天门码头注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

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流的干流与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涪江和自东北向西南流的渠江在合川附近汇合,构成巨大的扇形向心河网。

嘉陵江流域东北以秦岭、大巴山与汉水为界,东南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有龙门山与岷江接壤,西及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岭与沱江毗连,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在长江各大支流中居首位。

嘉陵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就有17条,如东河、西河、白龙江及涪江、渠江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嘉陵江水系呈树枝状,东西基本对称。

嘉陵江是四川省内挟带泥沙最多的河流。

由于上游黄土区土质疏松,中下游紫红色页岩又易于风化,加之岸坡很陡,耕垦过度,植被覆盖很差,造成坡面侵蚀强烈,流域内出现两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个在上游陕西、甘肃境内,一个在中下游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

水土的严重流失,成为流域内泥沙产生的主要来源。

据北碚水文站的实测,一般年份年输沙量可达1.7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5公斤每立方米。

嘉陵江径流由降雨补给,水量丰沛。

洪水特征是历时短、洪峰高。

由于嘉陵江流域形状略似扇形,洪水向心汇流,加剧涨势,常常产生严重洪灾。

据四川省气象局统计,1485~1949年近500年内,嘉陵江洪水共发生133次,其中干流在公元773~1949年的1177年中出现大洪水62次,嘉陵江干流和涪江出现的历史较大洪水共36次。

流域内资源丰富,堪称川东一大宝库。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流域内共建成大、中、小水利工程2278处,其中大型水库3处,中型水库17处,总库容47.7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65.78万亩。

嘉陵江源头,历来认为存在东、西两源。

东源起自陕西省凤县西北凉水泉沟,西源起自甘肃省天水平南川。

习惯上以东源为正源,西源称为西汉水。

两源南流,至陕西省略阳白水镇相会,合流向南,经阳平关进入四川省境内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与上游最大支流白龙江汇流,再南流经苍溪县、阆中市、南部县、蓬安县、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武胜县而达重庆的合川区,左纳渠江、右纳涪江两大支流后,经北碚区于重庆市汇入长江。

嘉陵江流域地势为西、北、东高,东南面最低。

上源地跨秦、巴山地,河流穿行于秦岭、摩天岭、米仓山等崇山峻岭之中,山川起伏达400~1000米。

由于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水流湍急。

在广元市朝天镇附近,干流横切海拔900~1100米的剑门山,形成清风和明月峡,有“嘉陵江上小瞿塘”之称。

广元市昭化以上的嘉陵江上游段,河道长357公里,平均比降3.8‰,不少地段河谷为V形,坡谷陡达40°以上,支沟或溪流出口处多有冲积锥或洪积扇,暴雨一到,经常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昭化镇一带河谷渐宽,水流开始迂回,河床中有卵石漫滩出现,河岸有断续延伸的阶地。

昭化镇至合川市的中游段,长633公里。

由于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区,比降大为减小,平均比降0.3‰。

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开阔,水面宽70~400米。

这段河段的特色是河曲发育,大小有29个,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中游段河谷宽约300~800米,呈浅凹形或不对称的U形,河床多为卵石、砂砾所覆盖,间或有基岩出露。

合川市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段,大部流经盆地东部平形岭谷地带,河谷宽400~600米,水面宽150~400米,比降0.2‰~0.3‰。

在横切华蓥山伸向西南的三条支脉时,形成了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三处峡谷,共同的特点是峭拔幽深,形势险要,雄伟壮丽,犹如长江三峡的一幅缩影,故素有“小三峡”之称。

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在中下段的盆地区,冬季温暖多雾,霜雪少见,上游段山区则冬季寒冷,霜雪较多,又多风暴,往往一雨成灾。

春夏时节,流域内降雨自东向西移动,若遇季风弱而迟,则西部常形成春旱和初夏干旱天气。

流域内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50%集中在7~9月。

嘉陵江是长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自北向南纵贯四川盆地中部,于重庆市朝天门码头注入长江,全长1120公里。

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流的干流与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涪江和自东北向西南流的渠江在合川附近汇合,构成巨大的扇形向心河网。

嘉陵江流域东北以秦岭、大巴山与汉水为界,东南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有龙门山与岷江接壤,西及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岭与沱江毗连,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在长江各大支流中居首位。

嘉陵江源头,历来认为存在东、西两源。

东源起自陕西省凤县西北凉水泉沟,西源起自甘肃省天水平南川。

习惯上以东源为正源,西源称为西汉水。

两源南流,至陕西省略阳白水镇相会,合流向南,经阳平关进入四川省境内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与上游最大支流白龙江汇流,再南流经苍溪县、阆中市、南部县、蓬安县、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武胜县而达重庆的合川市,左纳渠江、右纳涪江两大支流后,经北碚区于重庆市汇入长江。

嘉陵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就有17条,如东河、西河、白龙江及涪江、渠江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嘉陵江水系呈树枝状,东西基本对称。

嘉陵江流域地势为西、北、东高,东南面最低。

上源地跨秦、巴山地,河流穿行于秦岭、摩天岭、米仓山等崇山峻岭之中,山川起伏达400~1000米。

由于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水流湍急。

在广元市朝天镇附近,干流横切海拔900~1100米的剑门山,形成清风和明月峡,有“嘉陵江上小瞿塘”之称。

广元市昭化以上的嘉陵江上游段,河道长357公里,平均比降3.8‰,不少地段河谷为V形,坡谷陡达40°以上,支沟或溪流出口处多有冲积锥或洪积扇,暴雨一到,经常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昭化镇一带河谷渐宽,水流开始迂回,河床中有卵石漫滩出现,河岸有断续延伸的阶地。

昭化镇至合川市的中游段,长633公里。

由于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区,比降大为减小,平均比降0.3‰。

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开阔,水面宽70~400米。

这段河段的特色是河曲发育,大小有29个,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中游段河谷宽约300~800米,呈浅凹形或不对称的U形,河床多为卵石、砂砾所覆盖,间或有基岩出露。

合川市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段,大部流经盆地东部平形岭谷地带,河谷宽400~600米,水面宽150~400米,比降0.2‰~0.3‰。

在横切华蓥山伸向西南的三条支脉时,形成了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三处峡谷,共同的特点是峭拔幽深,形势险要,雄伟壮丽,犹如长江三峡的一幅缩影,故素有“小三峡”之称。

嘉陵江是四川省内挟带泥沙最多的河流。

由于上游黄土区土质疏松,中下游紫红色页岩又易于风化,加之岸坡很陡,耕垦过度,植被覆盖很差,造成坡面侵蚀强烈,流域内出现两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个在上游陕西、甘肃境内,一个在中下游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

水土的严重流失,成为流域内泥沙产生的主要来源。

据北碚水文站的实测,一般年份年输沙量可达1.7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5公斤每立方米。

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在中下段的盆地区,冬季温暖多雾,霜雪少见,上游段山区则冬季寒冷,霜雪较多,又多风暴,往往一雨成灾。

春夏时节,流域内降雨自东向西移动,若遇季风弱而迟,则西部常形成春旱和初夏干旱天气。

流域内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50%集中在7~9月。

嘉陵江径流由降雨补给,水量丰沛。

洪水特征是历时短、洪峰高。

由于嘉陵江流域形状略似扇形,洪水向心汇流,加剧涨势,常常产生严重洪灾。

据四川省气象局统计,1485~1949年近500年内,嘉陵江洪水共发生133次,其中干流在公元773~1949年的1177年中出现大洪水62次,嘉陵江干流和涪江出现的历史较大洪水共36次。

流域内资源丰富,堪称川东一大宝库。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流域内共建成大、中、小水利工程2278处,其中大型水库3处,中型水库17处,总库容47.7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65.78万亩。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摘要: 以1956~2000年水文资料作为基本依据,在全面收集水文、气象等有关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计算了嘉陵江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以及开发利用的水量,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和需水预测成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量;开发利用;措施;嘉陵江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17-0088-021 概述1.1 自然地理概况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主要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4省(直辖市),干流全长1120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2.05‰。

全流域面积15.9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流域北及北东面以秦岭、大巴山与黄河及汉江为界,东及东南面以华莹山与长江相隔,西北面有龙门山脉与岷江接壤,西及西南面与沱江毗连。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甘肃徽县至略阳的两河口与源自甘肃礼县的西源西汉水汇合,过阳平关进入四川,在广元昭化镇与白龙江相汇,经苍溪在阆中、南部县有东河、西河汇入,再流经蓬安、南充、武胜,在重庆合川与渠江、涪江相汇,构成巨大的扇形水系,向东南流经北碚抵重庆入长江。

1.2 降水嘉陵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35.2mm,由于地形复杂,降水面上分布很不均匀,一般是盆地边缘大于盆地中部。

流域内有两个降水较大的地区,一个在流域东部渠江的渠县以上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400mm,另一个在流域西部涪江上游一带,多年平均降雨为1200~1400mm。

干流降水面上分布上游小于中下游,其中广元以上为500~800mm,广元以下为1000mm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