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II)

2019-2020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II)

2019-2020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II)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

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

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

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

《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

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

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

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

但是他们或许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1.下面关于“采诗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我国古代如果没有这种最富诗意的职业“采诗官”,我们今天就很难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B.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悠久历史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

C.采诗官以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为主要工作,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为目的。

D.采诗官的职业富有诗意,与其走遍天下时凭借着诗歌的名义密切相关。

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采诗官在诗歌方面贡献很大,可惜在古代时这个职业却不为人知。

B.采诗制度历史久远,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断,汉武帝时,开始恢复并逐渐光大。

C.历史上有文献资料记载过采诗官的工作,可证明其在古代诗篇的流传方面的作用和采集诗歌时的艰辛付出。

D.采诗官通过收集整理民歌让统治者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

3.下面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经典名篇中,有不少是通过采诗官才呈献给后人的。

B.采诗官的成就,与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的稳定繁荣程度,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C.采诗官的工作虽然是采诗,但因为他们接触基层,往往能够发现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D.采诗官的名字在古代是保密的,而且也要化装蒙面,所以他们其实是无名英雄。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A.年才及弱冠..弱冠:男子20岁B.深礼.之礼:礼节。

C.辟.为掌书记辟:征召D.宗闵党大薄.之薄:轻视,看不起5.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 作者采用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难舍之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9.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词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中,“,”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行为没有过错。

(2)《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因而取象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3)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罗银胜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

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

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

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情。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她享受读书的生活,也勤于思考与创作,读与写构成了她完整的“书香世界”。

B.钱钟书逝后,杨绛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并获得了“精神的享受”。

C.杨绛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她生活需求的有限与她思想的无限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凸显了她伟大的品格。

D.杨绛先生认为:读书人目光短浅是可以通过读书贯通三界、神游万里来改变的。

E.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平淡而不贫乏,干净明晰而有巨大的表现力,这样的成就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2)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她在读书中创造了“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请简要概括这个“精神世界”的特点?(6分)(3)这篇传记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4)年近期颐的老人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她问答的内容是什么?她的问答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阐述。

杨绛先生的问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和影响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