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略谈中国斗拱的演变
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拱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现存最早木构架遗构的斗拱入手,上溯其源,下究其变,对斗拱的起源和斗拱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的最后对斗拱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斗拱;演变;发展
正文:
一概述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1] ,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部分:拱、翘(宋称华拱)、昂、升、斗。

如图所示。

探讨斗拱的演变意义何在这不得不提到斗拱之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绪论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2],可见斗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为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关键构件,斗拱主要反映大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较高水平的木构技术的发展。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测必须要基于现实的依据。

本文从现存木构建筑出发,结合斗拱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斗拱的演变。

图 1斗拱的组成图 2 斗拱示意图
二斗拱之前溯
现存最早的大木构当属唐代遗构五台山南禅寺,南禅寺的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

略后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所谓偷心造,即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从该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斗拱大致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而且横向部分和纵向是可以相对自由地组合和拆分的。

很自然地,在探斗拱根源之时,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去考虑。

以下是
我按照这一思路对于目前关于斗拱起源观点的整理归类。

对于纵向拱,目前主要由三种猜测。

一种推测斗拱的纵向拱起源于擎檐柱,主要演变过程为: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拱)—曲撑—插拱;另一种认为斗拱中的纵向拱是由延长于檐柱以外的梁端或接续的挑檐横木下使用斜撑再到插拱这一条路径而来;还有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

对于斗拱横向拱的起源,一般认为其脱胎于叫做“欂、枅”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拱,再将横拱改为弯曲上举得形式,就形成了栾拱;另外一种说法是香港学者李允铄在其著作《华夏意匠》中提出“正确地理解斗拱的产生应该是由柱头部分的构造演变而来的”。

[3]
图 3 斗拱纵向拱起源推测一图 4 斗拱纵向拱起源推测二
按照上述推论大致可以得出斗拱的纵向发展早于横向发展的结论,但是从出土的早期文物来看,横向斗拱似乎才是斗拱的起点。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西周早期的铜器“令簋”,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的承皿板、斛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现象。

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也大致可以窥见横向斗拱的产生而且有较为普遍的应用。

当然我相信,任何一种功能构件的产生都是服务于功能的,斗拱自然也不例外。

探讨斗拱的演变发展还是得从斗拱的功能入手。

斗拱的产生起源于屋盖部分与屋盖支撑部分稳定连结的需要,道理和我们用绳子将两根木棍连结起来是一样的。

而斗拱作为连结构件是人对空间需要与结构支撑的矛盾的解决。

建筑的三原则是坚固、实用、美观,排在第一位的是坚固,而最坚固的莫过于“金字塔”式的上小下大的模式,斗拱之所以反其道而行是由于人对空间的需要,而且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所以综合来看,纵向斗拱的经验先于横向斗拱,但横向斗拱是后代斗拱的雏形,后将纵向斗拱的经验加于横向斗拱之上,在经过一定的发展,横纵斗拱巧妙结合,渐趋一体,终成后世之斗拱。

是既有经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特定需要而糅合产物。

图 5 令簋图 6 汉代画像石
汉代是斗拱的初生期和积极探索期,此时期的发展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南北朝时期斗拱的发展较喊道有较大的进步,柱头铺作基本完善,出现了人人字拱、人字拱与斗二升的组合等,南北朝的后期出现了“昂”的结构。

[4]
图 7 汉代斗拱图 8 南北朝斗拱
三斗拱演变之隋唐至明清
以上是由唐向前追溯斗拱的起源与发展,下文将阐述隋唐至以后的时期斗拱的演变和发展。

由于隋唐时期斗拱发展基本成熟和定型,所以下文主要从斗拱的大小、斗拱的布置、斗拱功能演变几个方面,跳过细节构件的变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阐述斗拱的发展演变。

(一)斗拱的大小
斗拱大小的的变化趋势是由大及小。

这里提到的大小不是斗拱的实际大小,而是斗拱的相对大小,即斗拱立面高度(斛斗底皮至撩檐槫下皮的垂直高度)与柱高的比例。

唐及辽初多为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辽中叶以后及宋金,约为百分之三十,元大概为百分之二十五,明代逐渐减为百分之二十,清代北京太和殿里面高度约为柱高的百分之二十。

[5]同时伴随着用材由雄壮而纤巧的变化规律。

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用材30cm*(大于宋一等材),宋代五开间殿堂建筑用材多为24cm*18cm(相当于宋二等材),元代永乐宫重阳殿五开间用材为18cm*(相当于宋六等材),明代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五开间用材仅为*(清制六等材,低于宋代的八等材),清代故宫太和殿11开间用材仅为*9cm(清制五等材,低于宋制的八等材)。

[6]历史上,斗拱用材有两次“规范”,一次是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第二次是清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使斗拱做法日趋程式化。

(二)斗拱的布置
斗拱的布置由疏朗到繁密,形象由简到繁。

斗拱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其安装位置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内檐斗拱。

自唐以后,内檐斗拱逐渐减少,到明朝时只剩下一部分,到清朝时只用于重要建筑;对于外檐,唐、宋、元各代补间斗拱较少,明代补间斗拱逐渐增多。

清代以前都是先定面阔和进深,再定斗拱攒距,到清朝以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以“斗口”为模数,先确定斗拱用材,攒间距为十一斗口,然后确定攒数,进而确定进深和面阔。

也就是说,清以后的斗拱几乎是等距布置,清以前斗拱间距多是不同,尤其是唐宋时期,斗拱补间斗拱数量少,极易看出。

(三)斗拱的功能
关于斗拱的功能,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先行者梁思成先生曾有过较为确切的解释,即:“在梁檩与立柱之
间,为了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

更全面的总结可归于如下几个方面:(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2)支撑屋檐、加大出挑、保护柱脚;(3)缩短梁枋跨度,分散两端剪力;(4)模数单位;(5)等级标志:(6)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力;(7)过渡连结与装饰作用[2]。

斗拱的功能起于支承连结,止于装饰标识。

从上文对斗拱起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斗拱的产生之初是为了支承屋盖的重量并连结屋盖和柱。

而这样的作用一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担任着主要角色。

唐宋时期的斗拱结构特征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将斗拱的力学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明清以后,虽然其结构作用仍未完全丧失,但却是大大削弱了,斗拱的装饰作用逐渐加强。

这与梁柱结构的完善有关。

同时,它作为封建等级的象征的标识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前面提到的《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对斗拱做了等级上的规限。

四斗拱之于当今社会
清代是我国传统建筑建设的最后一个高潮。

清朝后期,我国传统建筑走向衰落,后又经历西方建筑、现代建筑的冲击,传统建筑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斗拱,作为传统木构建筑的代表构件,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是起到“标识”的作用,与它在封建社会“标识等级”不同,它现在标识的是传统木构建筑、标识着传统文化。

斗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中国的一种建筑语言,就像柱式之于希腊建筑,拱券之于罗马建筑。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是采用斗拱这一元素造型。

实际上,即使是用现代工程学的技术观点来审视斗拱,它也是一个设计与组合得十分严谨、精巧与合理的空间结构,斗拱的实用价值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研究。

例如相对于稳定性更好的刚性结构,斗拱的优点是良好的“缓冲”性能,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对当代的减震设计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清.李斗.工程营造录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李允鉌.华夏意匠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 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