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企业运营作业控制作业控制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保证整个企业进行正常运作的基础和保证。
以制造业为主,主要探讨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概念、原理及方法。
一、企业运营作业控制概述(一)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概念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受控客体是企业运营作业的过程,对于制造业来说,就是生产运作的过程,其预定目标是企业运营作业计划的目标值。
(二)运营作业控制的主要内容1.进行作业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确定以后,就需要根据计划来安排人力、机器、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并按作业计划确定的作业顺序以及日程和进度安排,开具各种传票,具体指示每个操作人员在各工序的作业内容。
这些工作由负责生产控制的调度人员来承担。
2.测定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偏差首先要按照预定的时间和顺序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实际完成量与计划完成量之间的偏差。
这些偏差的测定通过生产过程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可以得到,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偏差的幅度。
生产活动过程和生产成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在一定阶段结束后进行。
3.对监测的情况提出报告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的基础上,要对监测作出总结,并且在查证生产过程进行情况和完成时刻提出报告,将计划的执行结果整理成数量、质量、成本各种类型的资料,然后汇总成统计分析报告,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库存控制和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演变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控制方式经历了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事前控制三个阶段,目前,企业运营作业控制还不断的向系统控制发展。
(四)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的发展趋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运营作业控制发展方向的有如下几大趋势:1.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系统的市场适应能力增强;传统的建立在刚性生产线基础上的追求规模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被建立在柔性技术基础上的、追求范围经济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方式所替代,企业越来越追求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以敏捷的姿态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近期出现的许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发展起来的。
2.企业运作资源的集成加强;为了优化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仅在企业内部通过组织扁平化实行分布式管理,而且在企业外部与供应商、分销商结成战略联盟,优化供应链管理,组织虚拟企业,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郑和在一起,分享利益,共担风险,使自己能集中精力发展核心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运营控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管理优化创造了广阔的前景,计算机辅助工程、柔性制造系统、计算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使企业运营控制系统迅速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系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获得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4.服务水平更高不仅服务企业追求更高的服务质量,制造企业也以更高的服务水平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谋求用户满意的同时,以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主动去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为下游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配套部件。
一些著名的制造企业甚至提出了转化为“服务企业”的目标(意指以自己的核心技术为下游企业和用户服务)。
5.在企业运营作业控制系统中知识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争相加大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有利于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的组织体制和机制,加强团队建设,让知识带动生产运作其他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车间作业控制企业运营作业控制往往通过车间控制系统来实现。
车间作业控制系统是企业生产运营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车间作业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严格按照计划要求,正确提供各种生产要素的数据信息,保证生产的协调连续进行,最终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一)车间控制系统的概念所谓车间作业控制系统是指:应用来自车间的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文件,来维护和传递有关车间工作任务和工作中心状态显示的系统。
(二)车间控制系统的作用1、为车间的作业任务进行有限的排序;2、维护在制品的数量信息;3、将车间的作业任务传递到作业中心;4、为控制提供实际的数据;5、根据作业任务和作业工序,为在制品的库存提供数量信息;6、提供效率、利用率、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三、在制品控制对于制造业来说,库存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企业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库存是以在制品状态存在的。
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表现为对在制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为了保证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和各道工序都能按计划地、有节奏地、协调地进行,就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对在制品进行严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制品的概念所谓在制品,其内容包括从企业投入生产开始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到产品生产完成后进入库存为止的过程中所有环节的毛坯和零部件的总称。
一般来说,根据企业工艺阶段的区别,在制品往往被分为毛坯、半成品和车间在制品三种。
毛坯是指从下料工序完毕后,铸件已经打上了底漆,锻件已经经过整形,并经过检验合格办完入库手续的在制品。
半成品是指毛坯已经经过机械加工而成为零件,并且经过检验已经办完入库手续的制品。
半成品一般还要进行后续的加工和处理。
车间在制品是指已投入车间,正处于加工、装配、检验阶段或处于等待加工、装配、检验的状态,或是处于运输途中的原材料、外购件、毛坯、半成品等。
(二)对在制品进行严格控制的必要性1、在制品过多,占用较大资金,影响企业生产能力和收益能力,意味着企业的经济损失。
2、在制品过多,会掩盖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尤其会掩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若在制品没有控制好,会使得企业将滞销品以在制品的形式存在,掩盖了市场实际已经变化的情况。
3、在制品过多会影响企业各个阶段之间的平衡关系,无法实现均衡的生产,也无法按计划生产产品。
总之:对在制品进行科学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控制在制品的流转,保持必要的在制品占用量,对于缩短生产周期、实现均衡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车间在制品控制车间在制品是指车间内部尚未完工的正在加工、检验、运输和停放的在制品。
由于不同车间生产运作类型和生产运做组织形式的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车间在制品控制形式,主要有两种:大量大批生产运作的在制品控制以及成批或单件小批生产运作的在制品控制。
大量大批生产运作的在制品控制在大量大批生产运作条件下,通常采用轮班运作作业计划,并结合统账统计来发现在制品实物产量及流转情况与标准定额的差异,并及时加以控制。
加工路线单,又称为长单或跟单,是指记录和掌握每批零件从投料开始,经各道工序的加工、检验一直到入库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原始凭证。
加工路线单的填写、使用和传递路线,根据企业生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状况而定,并无固定的套路。
尽管如此,跟单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加工路线单非常使用于成批生产的机械加工车间。
其优点是:第一,每批零件的加工信息集中在同一张路线单上,可减少单据数量;第二,加工路线单的工艺顺序和工艺规程一致,有利于保证零件质量;第三,由于领料、加工、检验、入库都使用同一原始资料,可以有效地保证领料数、加工数、合格品数、废品数、入库数等各种数目的一致,一般一批零件都用一张路线单,有助于贯彻数量标准。
加工路线单缺点在于由于流转时间长,可能会被污损和丢失。
成批或单件小批生产运作的在制品控制在成批和单件小批生产运作条件下,对在制品的控制通常按照加工路线进行,通过加工路线单和单工序工票来控制在制品的流转,并通过在制品台账来掌握和控制在制品的变动情况。
(三)库存在制品控制在成批或单件小批生产运作条件下,尤其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为了适应多品种的需要而呈现出专业化的设置,前一道工序的在制品不一定直接转入下一道工序,所以有必要在生产单位之间设置半成品库,作为车间之间的在制品运转枢纽,控制生产单位之间在制品的周转。
1.半成品库半成品库就是为车间之间在制品的周转所设置的,其功能是:及时有效地接受、保管、配套和发送半成品,从而保证在制品的配套性,并在需要的时候按照异地的数量发送在制品;严格地按照作业计划监督车间的生产,按照库存在制品定额监督和控制在制品数量;及时准确地向生产运做指挥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反应库存在制品变动情况。
2.库存在制品控制的内容合理确定在制品管理的任务和分工,建立健全的在制品收发领用制度,严格执行收发、储存、保管制度和卡片台账报表管理制度,对在制品和半成品的收发领用,要有入库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
作到入库单据和实物相符,验收合格才能入库;安放要遵循一定原则,并严格按照标准和限额发放,并要正确及时地对在制品进行记账核对,真正作到账、卡、物相符。
建立毛坯、在制品成套性检查制度和储备定额检查制度,正确及时的对在制品进行记账核对,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如发现不配套缺件,应采取补齐措施;如发现在制品储备是超标,要及时反馈,以便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过程按计划进行。
建立和健全仓库管理工作制度,应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合理的存放和保管在制品、半成品,提高在制品保管工作的质量。
四、调度工作企业运营作业控制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生产运营作业调度,即对企业的日常运作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和调节。
生产运作调度则是生产运作作业控制的中心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调度工作以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生产调度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分析研究影响生产进度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指挥、监督和控制,保证生产连续均衡的进行,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完成。
(一)生产调度工作的内容和要求1、生产调度工作的内容(1)按照生产作业计划组织生产,经常对照生产作业计划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掌握生产动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生产过程按计划进行。
(2)检查、监督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作好生产作业的各项准备工作。
(3)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劳动力的调配。
(4)检查在制品的储备情况,避免在制品、库存在制品的供应不足或储备过量。
(5)对计划完成情况按期进行统计分析。
2、生产调度工作的要求是:计划性、统一性、预防性、灵活性和群众性。
(1)计划性是生产调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调度工作必须以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保证计划的按时按质完成。
从事调度工作的人员要不断总结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从而协助计划编制人员提高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质量。
(2)统一性是指生产调度工作必须集中统一,否则就会影响生产协调有序的正常进行。
在企业中,调度部门不能各行其是,步调应当一致,调度指挥也要统一集中。
另外,对上级领导部门来说,要重视调度部门的工作,维护调度部门的权威,从而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下级生产单位和同级职能部门来说,则应坚决执行调度部门的指令,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3)预防性要求生产调度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进度与所反馈的生产经营情况,对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问题或脱节现象进行预测,并在问题还未产生前采取对生产调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对于这些突发事件,除了一些重大关键问题需要留待企业高层领导决策指示外,调度部门要及时地、灵活地、果断地进行处理,以免延误计划的实施,要作到当场能解决的不拖延到会议,自己部门能解决的不推到其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