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

陕西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

陕西省建筑节能设计导则(试行)2005—10—15颁布 2005—12—01实施陕西省建设厅目录1总则2场地设计3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3.1 一般规定3.2 公共建筑3.3 居住建筑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4.1 一般规定4.2 公共建筑4.3 居住建筑4.4 冷、热源设备及管道的绝热5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5.1 一般规定5.2 建筑给水5.3 建筑热水及直饮水5.4 建筑排水5.5 特殊建筑给排水5.6 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5.7 建筑中水6建筑电气节能设计6.1一般规定6.2供配电系统节能6.3照明节能附录1 一区公共建筑热工性能评定表附录2 二三区公共建筑热工性能评定表附录3 四区公共建筑热工性能评定表1总则1.0.1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四节”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的重要举措。

为配合做好此项工作,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1.0.3 本导则遵循现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陕西省实施细则》、《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设计规范》等其他法规,进行编制的。

1.0.4 本导则中未提及的部分,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执行。

1.0.5 在设计、施工、验收及施工图审查时,必须严格执行本导则及国家现行有关节能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标准。

设计单位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除在施工图说明中标明相关的参数及指标外,还应附有节能计算书。

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对节能设计进行专项审查。

2场地设计2.0.1 建筑布局应紧凑合理,节约土地资源,并有利于建筑的冬季日照和夏季通风。

2.0.2 场地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减少土方量,不破坏原有地表径流,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有利于改进地表径流,改进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

2.0.3 场地设计应减少热岛效应,减少场地内地面铺装和建筑的热容量。

1 对需铺装的场地(如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在保证结构稳定情况下,宜采用透水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种植混凝土、混凝土植草砖、透水性路面砖等)。

2 对不透水表面的场地(如车行道)应提供不少于30%的遮阳,并宜采用浅色面层,但要控制适当的反射率。

3场地绿化植物的选择应有利于节水及改善室外环境。

3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物主体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利于夏季自然通风。

3.1.2 建筑物体形应减少过多凹凸面,控制体形系数。

3.1.3 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材料,宜采用高效环保型。

外墙保温宜优先采用外保温。

3.1.4 陕西省三、四区建筑屋顶,适宜条件下采用种植屋面。

3.1.5 陕西省四区建筑物外墙外饰面颜色宜用浅色并控制适当的反射率。

3.2 公共建筑3.2.1 在贯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以下简称《标准》)时,对《标准》的第4.1.2、4.2.4、4.2.6及4.2.2条应分别按本《导则》第3.2.2、3.2.3、3.2.4及3.2.5条执行,其它部分应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陕西省一、二、三区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40。

3.2.3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除外立面内部空间为通高大厅外均不应大于0.70,且建筑总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0.70。

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

注:“建筑总窗墙比”系指各朝向外窗总面积之和与各朝向墙面(包括窗)总面积之和的比值。

3.2.4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宜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且不应大于30%。

3.2.5 根据建筑所处地区不同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3.2.5-1、表3.2.5-2、表3.2.5-3、表3.2.5-4及表3.2.5-5规定。

当不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执行本条的结果应在施工图节能设计中标明。

表3.2.5-1 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表3.2.5-2 陕西省一、二、三区屋面及外墙传热系数限值表3.2.5-3 陕西省一区其它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表3.2.5-4 陕西省二、三区其它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表3.2.5-4 陕西省四其它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3.2.6 在执行第3.2.5条时,设计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法定检测机构的实测值采用。

如无实测值时,可按表3.2.6采用。

表3.2.6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3.2.7 外窗玻璃的遮阳系数见表3.2.7-1;织物卷帘外遮阳的遮阳系数见表3.2.7-2。

表3.2.7-1 外窗玻璃的遮阳系数表3.2.7-2 织物卷帘外遮阳的遮阳系数3.3 居住建筑3.3.1 在贯彻《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陕西省实施细则》(陕DBJ24-8-97)(以下简称《细则》)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以下简称《夏热冬冷标准》)时,与本节以下条款中内容不一致时均按本章内条款执行,其它部分仍应严格按《细则》及《夏热冬冷标准》执行。

3.3.2 与封闭阳台有关的部位应符合以下规定:1 封闭阳台内的外檐墙上如不安装门窗,则阳台栏板及阳台窗应按外墙及外窗对待;阳台栏板及阳台窗的面积应以展开面积计算;窗墙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

2 封闭阳台内的外檐墙上如安装门窗,在计算耗热量时,外檐墙及其门窗的传热系数可分别在原基础上乘以0.60的温差修正系数;阳台窗可采用单玻窗,栏板的传热系数在采暖地区宜为1.5W/(㎡·K);窗墙比按窗洞(含阳台门透明部分)与房间里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计算。

3.3.3居住建筑的凸(飘)窗部位应符合以下要求:1 凸窗的面积应以展开面积计算;窗墙比则按窗洞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计算。

2 凸窗的非透明部位(窗台板、窗顶板、侧板等)其传热系数应符合表3.3.3的要求。

表3.3.3 凸窗的非透明部位其传热系数限值3.3.4 居住建筑的外窗(含阳台门),其气密等级,在1~6层建筑中,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2002)规定的3级水平[2.5≥q1>1.5m3/(m·h)];在7~30层建筑中,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4级水平[1.5≥q1>0.5m3/(m·h)]。

3.3.5 门窗气密性和传热系数应标注与施工图中。

3.3.6 执行《细则》第4.2.8条表4.4时,当窗的传热系数数值与本《导则》表3.2.6所规定的数值不一致时以本《导则》表3.2.6为准。

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一个供暖和空气调节房间或空气调节区域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4.1.2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4.2 公共建筑4.2.1 公共建筑冬季集中采暖时的室内计算温度和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计算参数,不应高于(冬季)和低于(夏季)《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3.0.1条的规定值。

4.2.2 对于室内人数众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不超过3h的建筑,如商场、超市、餐馆、候车厅、多功能厅、会议室、影剧院、展览馆等,空气调节系统所需的新风量,应按平均在室人数计算;该平均数不应少于最多人数的1/2。

4.2.3 对人数较多、流动性大的空间,宜设计采用新风需求控制系统;根据室内CO2浓度的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

4.2.4 空气调节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应过大,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 S),不应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规定值。

4.2.5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较低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直接蒸发冷却、间接蒸发冷却与间接蒸发冷却相结合的二级或三级空气冷却处理方式,尽可能不用或少用人工冷源(机械制冷)。

4.2.6 确定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工况时,必须保证在室外空气比焓低于室内空气比焓的时段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外新风,进行免费供冷。

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 一般公共建筑,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比不得小于50%。

2 人员密集的大空间和内区的所有全空气定风量系统,新风比不得小于70%。

3 应根据风平衡原则,安排好排风出路;并宜对新风与排风设置自动控制,做到量入而出,防止室内出现负压或正压过高(正压不应超过50Pa)。

4 空气处理机上,最小新风量的进风口和最大新风量的进风口,宜分别设置,并应分别配置保温密闭风阀。

5 空气过滤器的过滤面积,应能满足新风比变化的需要。

6 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比焓控制方法。

4.2.7 空气调节的水系统,应优先采用一次泵系统;当冷水机组允许进行变流量调节时,一次泵系统宜通过压差控制进行变频调速。

4.2.8 当空气调节水系统规模较大,压力损失较高,且各环路的负荷特性和压力损失相差十分悬殊时,应采用二次泵系统。

二次泵系统的循环水泵,应采用变频调速。

4.2.9 冷媒水的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加大冷媒水的供回水温差。

4.2.10 当有低于或等于6℃的低温水可供应用时,应设计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

4.2.11 对于规模较大的建筑,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等因素划分外区与内区,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采取不同的空气调节方式。

4.2.12 对于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散发大量稳定的余热的建筑,如商场、写字楼等,宜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热回收。

4.3 居住建筑4.3.1 冬季室内供暖计算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卧室、起居室、书房················t n≤20℃卫生间····························t n≤18℃厨房······························t n≤16℃没有采暖的楼梯间、走道············t n≤15℃4.3.2 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必须确保能进行按户计量、分户控制和分室温度调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