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

四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复习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作者:陈沚,讲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耳闻目睹中国人受洋人欺侮的事;告诉我们要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二、课内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三、课内阅读题(一):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1)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大声叫好。

()2、练习上下文理解句子(1)“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填空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有的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有的是为_________而读书,有的是为_________而读书……周恩来却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少年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题(二):课文中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吃饭。

”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常有如下的说法,请你对照上文填空。

1.“知书”方能“达理”,不好好读书,连日常的礼节都不懂。

这是为_________ 而读书。

2.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

这是为__ 而读书。

3.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县长。

这是为______________而读书。

4.小朋友,如果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课内阅读题(三):“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好奇心()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

1.按原文填空2.填一填始终:()始()终()始()终3.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的句子在短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句。

课内语段阅读(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A.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却得意扬扬。

2.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语气。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1)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2)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3.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六课《那片绿绿的抓山虎》一、作者:肖复兴;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发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作文修改方法。

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

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二、课内知识1、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本文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3、句子解析:(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三、课内阅读题(一):我们的交谈很融洽(héqià),仿佛我()小孩,()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包含)的认真,质朴之中(蕴含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yì)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课文是_________的文章。

A状物 B写事 C写景“我”到叶老家里去做客,_____次具体描写了叶老院中的爬山虎,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词语打上“√”。

4、读划横线的句子,完成下列练习。

(1)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融化”原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4)叶老对“我”包含怎样的期待?请你写一句或几句叶老对我期待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题(二):“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的确,这次做客,令作者_________,因为他不但学会了_________,而且学会了_________,所以文品和人品让“我”终生难忘。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干净”一词在短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A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B我()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3短文中画“_____”的句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课内语段阅读(三):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了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的,像()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的光点。

1、按原文填空。

2、用“______”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朗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A到叶老家做客,有点儿受宠若惊。

()B到叶老家做客,内心满是兴奋和喜悦。

()4、短文中“扑”可以换成_________,哪个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七课《乌塔》一、作者:汪晓洁;讲了“我”在罗马遇到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趁暑假游历欧洲,而且是独自一人,费用也是她用三年时间打工所挣;告诉我们一是要独立生活、自立自强,二是想要全面认识世界,必须亲身经历。

二、课内知识1.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在中外孩子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

A以人物名称命题。

B以文章主要内容命题。

课文是按_______顺序来写的。

A地点变化 B事情发展。

三、我来改正错别字。

1乌塔向我到别。

()2我冒着暑气赶到轻年旅馆。

()3小姑娘扒在床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书。

()四、我会用关联词语连句子。

1、亲自来到意大利。

切身地体会到它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是亲眼所见。

我不会相信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游历了欧洲。

她要来中国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转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