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束式SAR斜视模型子孔径CS算法

聚束式SAR斜视模型子孔径CS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目标后向散射系数; ’2 为方位向天线方向性函 为距离向时间; 为孔径中心目标到雷达的距 数; + !
离; * 为距离向反射脉冲调频率; $ 为波长; & 为方 位向频率; " 为光速; ( 为雷达平台等效速度; "为 距离! 处点在该子孔径中心的等效斜视角#
< 子孔径原理及其在 $ !算法中的 应用
用于大场景成像的聚束合成孔径雷达 (C 因 ; D) 其孔径合成时间较长, 产生方位向带宽过大, 易于在 脉冲重复频率 (R ) 内产生频谱混叠!解决问题的 D W
方法是将整个孔径合成时间分为 " (" !! ) 个子孔 径时间, 分别对每个子孔径时间的数据进行独立处 理, 最后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拼接合成全孔径分辨 率图像! 实际上, 子孔径划分是将聚束 C ; D 回波数据划 分为多个子孔径成像, 每个子孔径都会产生斜视角,
! 算法实现
子孔径的划分主要由 . / 与方位向带宽的关 系确定# 即 . / 应高于划分后子孔径方位向带宽, 符合采样定理#相邻子孔径之间数据应有% $! 0 $ 的重叠, 以保证子孔径间平滑连接# ! " # 距离向脉冲压缩 采用 等 效 斜 视 模 型, 方位向回波信号经 / / 1 后为 ( ,,) # % ’2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年 #月
聚束式 ! " # 斜视模型子孔径 $ ! 算法
曾海彬, 曾 涛, 李 涛
(北京理工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北京 = ) $ $ $ B = 成像算法9该算法对经典的* (E ) 算法进 要:提出一种适合于大场景的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 (C ; D) 5 , & ) * ’ 6 , ( C < 2 行了改进, 将雷达回波数据在方位向分为多个子孔径进行成像处理, 对每个子孔径采用斜视等效距离模型, 通过对 摘 回波信号在距离压缩过程中引入距离尺度变化, 合理选择变尺度因子, 消除了子孔径间距离拉伸尺度的差异9修正 将各子孔径数据按时间先后排序拼接、 运算, 了相位补偿因子, 使距离向压缩结果体现出方位时间9方位向压缩后, 合成出全孔径分辨率图像9计算机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9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子孔径;聚束式;变尺度因子 中图分类号: % :A ? 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 ’ / 01 & 0 / ( ! 2 3 " / 4 ’ 4 / % * , % $ + ) 4 5 6 ( ) . ( & 4 ) ’ + 7 %! *" *
,F ,K F G : HI ’ , > J , ( G : H% ’ 3% ’ (L , , 0 ’ & + M 0 ( + .G 6 0 * + & ( , *G ( , ( 0 0 & , ( C * 5 6 . 3 ( . & M ’ + , (C * , 0 ( * 0 ’ ( N% 0 * 5 ( 6 / 0 , , ( 3 ( ) + , + 4 + 0 < 2 2 2 7 1 2 , , ) .% 0 * 5 ( 6 0 , , ( $ $ $ B = E 5 , ( ’ 2 7/ 1 2=
!( ) ’ ( ,) ! &! ] ) 3 [!$" ’ ( ,) ( ! & ! ]} " * !) 3 5 6 7 {$8 [!$" &,
’ 4 ’ + 4

! $( ) * " $ & ’ ’ ( # $ ’ (
3 ]
图# 距离 多普勒域点目标徒动轨迹 C / ) D # . 2 * 5 9 5 = =E ) + 2 F ) : * F + 2 5 9 F : + ) 5 ( ) * F < 5 > > > 8 + 2 * 5 C G : = 5 + H : E 2 ) * > 7 7
[ ] , 入距离尺度变化因子 , 通过合理取值, 将各子孔
式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这样一来, 对每个子孔径成像处理后, 距离向时间为 / , 式中 ! 和" 分别为该子孔径 !& ’ !( ) *" "( ) *" + 为该子孔径 中心雷达与目标距离和等效斜视角; + " 中心时刻雷达与参考点目标的等效斜视角#对不同 子孔径, 同一目标将出现在不同距离单元#采用文 献 [ ] 的方法, 该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作者引 #
径距离拉伸尺度进行统一, 通过简单移位, 消除子孔 采 径间距离位移#对原有 ! "算法进行的改进包括: 用等效斜视模型, 进行距离尺度变化, 统一各子孔径 距离拉伸尺度, 修正补偿相位因子等#
; ( A) && ( ) * % + 为孔径中心雷达距参考点的距离; 为参考点在 ! + + " 孔径中心时的等效斜视角; & 为每个子孔径的拉伸 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本算法中, 为方便子孔径合 要取相同值#每个子孔径的拉 成, 每个子孔径的 ! + , 这样可使每个子孔径的比 伸比例 & 取值为( ) *" + 例都校正到多普勒频率为 B 的尺度#距离 -多普勒 域点目标徙动轨迹如图#所示#
!( ) * $ , " & " # $ 5 6 7$ 8 $ ’ (

3 ! ( )} " &9 5 6 : ( # 7 {$8’ "} (

( #)
图中: 为第. 个子孔径的多普勒中心频率; & H " . , 和!E 分别为在该多普勒中心时测绘带最 !E ! ) * + 2 6 . . . 近点、 参考点和最远点距离; !E ! ) *, + 和! E 2 6 分别为
涛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9 = A U = V)
% 0 B
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第’ ?卷
[ ] 计算中需要采用斜视等效距离模型 ! " 算法 #$% ,
乘入9 < ) + ( 9 2 = ) * 7 >因子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7 8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式 ( ) 中, 第!个指数项为消除回波的双曲相位历 ! 9 史, 该项相当于对方位向回波进行匹配滤波!对于 条带 8 乘入该相位后对所得数据进行 6 即 > ?, 3 3 4, 可得到图像!对于聚束 8 如果仅进行此运算, 经 > ?, 6 3 3 4 后图像将在方位向发生混叠!故方位向采用 [ ] @ 方位+ 乘入式 ( ) 第 0 ; < , ! 9 =与谱分析结合的方法 , (该指数项是引入一个平方相位历史, 即 #个指数项 进行线性频率调制) 有
: " 2 8 ’ 4 6 5 ’ % 5 0 ’ & + , * 6 0 & 0 ) 0 ( + ) ’ ) + 6 , 5 + C ; D , M ’ , ( ’ 6 & , + 5 M. & 6 ’ & 0 ) * 0 ( 0 ) 9 / ’ ) 0 N ( + 5 0 * 6 ’ ) ) , > < < 2 2 2 2 2 , * ’ 6 * 5 , & * ’ 6 , ( 6 & , + 5 M + 5 0’ 6 & , + 5 MN , O , N 0 )+ 5 0N ’ + 4 M, ( + -) 0 O 0 & ’ 6) 4 J > ’ 0 & + 4 & 0 )+ -, M ’ 0 9 <) 2’ 2 2 < 2 C 4 , ( + 0 N0 4 , O ’ 6 0 ( + & ’ ( 0M N 0 6 , ) 4 ) 0 N 9 D ’ ( 0 ) * ’ 6 , ( , ) * M J , ( 0 NQ , + 5 & ’ ( 0 * M & 0 ) ) , ( 9 D ’ + , ( ’ 6 P P 2 2 2 2 < ) * ’ 6 , ( ’ * + &, )) 0 6 0 * + 0 N+ -& 0 M O 0+ 5 0N , . . 0 & 0 ( * 0.) 4 J > ’ 0 & + 4 & 0 ) 9R 5 ’ ) 0* M 0 ( ) ’ + & ’ * + &, ) 2. < < 7. , ’ M 0 ( N 0 N + -M ’ S 0 ’ T , M 4 + 5 + , M 0 4 + ) + ’ ( N , ( 9 ; . + 0 & ’ T , M 4 + 5 * M & 0 ) ) , (+ 5 0 ) 4 J > ’ 0 & + 4 & 0 ) ’ & 0 ’ & & ’ 0 N 2 < < 7 ’ ( N ) ( + 5 0 ) , T 0 N + . . 0 & ’ . 4 6 6 > ’ 0 & + 4 & 0 & 0 ) 6 4 + , ( , M ’ 0 9 8 ’ 6 , N , + . + 5 0 ’ 6 & , + 5 M, ) + 0 ) + , . , 0 NJ * M > 7 < 2 72 7 4 + 0 & ) , M 4 6 ’ + , ( ) 9 < : ; ; ; 9 / & 4 0 8 ) ( + 5 0 + , * ’ 0 & + 4 & 0 & ’ N ’ & ) 4 J > ’ 0 & + 4 & 0 ) + 6 , 5 + ) * ’ 6 , ( . ’ * + & 7 < < < 2 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