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资料1 鸦片战争的烽烟林则徐虎门硝烟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1.政治上:清朝政府日益腐败; 2.经济上:白银外流,危及清廷财政; 3.军事上:军队战斗力削弱,军队落后; 4.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1.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2.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4.从鸦片走私中可以谋得暴利。

根本原因:24.虎门销烟: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说,如果听任鸦片泛滥,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久,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雷厉风行地开展禁烟。

他缉拿烟贩,并命令外国鸦片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进行鸦片走私。

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外国商人称赞林则徐坦荡无私。

5.意义:1.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2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和走私活动; 3.林则徐不愧为民族英雄。

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1840.6——1842.8)2.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倾销鸦片和掠夺原料。

3.战争的经过: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4.条约内容:1.五口通商; 2.赔款2100万元; 3.割地; 4.协定关税。

5.《南京条约》的影响: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3.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民族觉醒:战败求和刺激了新思想、新观念在中国出现。

魏源发愤编著《海国图志》1.新思潮萌发的背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2.过程:魏源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

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0年后,全书达到100卷。

3.意义:1.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 2.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3.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4.对当时和后来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做好了思想准备。

2 劫难中的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爆发时间:1856.10——1860.102.1856.10,英国首先挑起,英法联军联合进攻,攻陷广州,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要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战争的经过:1.1856年10月,英国挑起战争; 2.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5.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略中国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856——1860),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2.侵略特点:1.趁火打劫,武力相逼; 2.调停为诱,签订条约;3.强行占领、割让,步步蚕食。

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领导者洪秀全;2.建号:太平天国建军:太平军天王:洪秀全;3.1853年,建都天京。

4.失败的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左宗棠收复新疆1.19世纪6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2.清政府内部有海防和塞防之争;3.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收复新疆战术:缓进急战;4.设新疆行省。

3 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背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制订了对外扩张的内陆政策,并将此定为国策,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2.甲午中日战争:1.导火线:日本在丰岛海面、牙山口外袭击清政府运兵船,发生冲突;2.经过: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3.威海卫战役;4.辽东半岛战役。

3.失败的原因:1.清政府腐败无能; 2.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3.清军军备废弛,部分官兵临阵脱逃。

3.中日《马关条约》:1.1895年,签订人物:伊藤博文,李鸿章;2.内容:1.割地;2.赔款(巨额);3.开埠通商(开放重庆,列强的侵略势力渗透到长江流域的深处);4.允许外国在中国开矿设厂(外国资本最早对中国输入);3.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战争背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加紧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中国首当其冲。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2.八国联军镇压人民反抗大沽→天津→北京3.《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人物:八国代表,李鸿章。

2.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沉重负担,巨额赔款,海关等税收作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外国势力渗透中国首府,便利侵略者控制清政府);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镇压人民的工具);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丧失国防主权)。

3.影响:1.《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的枷锁;2.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近代工业的兴起1.洋务运动的背景: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背景:西方的先进,西方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3.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4.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6.兴办军事工业:1.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最大);2.1866年(福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设备最齐全);3.1861年(安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7.创办新式海军和陆军。

2.民用工业、交通、电讯:1.民用工业:李鸿章: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2.交通、电讯:轮船招商局(上海)、唐胥铁路、电报总局(天津)3.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失败的原因:1.没有触动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的政治制度;2.没有从根本上发动生产力;3.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根本原因:1,2状元实业家弃官从商的原因: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2.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3.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交代规模的棉纺织企业,报效祖国。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904年,他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意义:1.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7 维新变法运动1.维新变法运动:1.背景:19世纪末,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进行瓜分。

2.公车上书时间:1985年春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意义:标志了维新变法拉开了序幕;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仿效日本;3.维新派在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4.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5.戊戌变法的影响:1.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2.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戊戌政变:1.1898年9月,戊戌政变标志:囚禁光绪帝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2.封建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加上帝国主义的干扰;3.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群众;4.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不符合中国国情;3.谭嗣同说自己“死得其所”的原因:1.谭嗣同他认为为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危亡而献身是光荣的、值得的;2.“死得其所”反映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摆脱危亡现状的不懈追求,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更多国人的觉醒;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 辛亥革命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1.建立兴中会的目的:联合中外华人,推翻清政府,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2.武昌起义:1.背景:1906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起义;2.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3.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意义: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2.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9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性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斗争矛盾:封建礼教、封建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提倡与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2.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