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资本预算
企业无论选择何种投资,都不应当违背国家的产业政策;否则,就可 能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或投资损失。
2.收集和整理资料
收集和整理投资项目的资料是投资项目评价的前提。这些 资料包括的内容应当尽可能广泛,其中主要有: (1)技术资料; (2)市场调查资料; (3)资源和环境状况资料; (4)财务资料; (5)法律政策资料等。
机会成本与投资选择的多样性和资源的稀缺性相联系,当 存在多种投资机会,而可供选择的资源又是有限的时候,机会 成本就会存在。当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将机会成本纳入投资决策 相关因素中来,就可能发现有些看上去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实 际上是不值得投资的项目。
4.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expense)
企业全面预算是个别预算的有机结合体,这些预算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8—1所示):
长期战略规划 当期目标
经营预算
财务预算
资本预算
当期实施方案
(图8—1)
全面预算构成图
二、资本预算的程序
资本预算分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做好投资项目的论证; 二是做出投融资预算。
(一)投资项目的论证
投资项目的论证过程是保证投资项目可行性的关键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程序:
1.选择投资机会
选择投资机会是投资项目论证的第一步,应当考虑的因素 有: (1)市场需求; (2)现有条件; (3)投资方式(合资建设、独资建设等)。
由于企业处于行业竞争之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 需要对所选择的投资项目进行归类,这种归类包括: (1)替代投资,即用新工艺和新设备代替旧工艺和旧设备的成本节约 型投资; (2)扩张投资,即扩大经营领域和规模的投资。
净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 =(收现收入-经营成本)×(1-税率)+折旧 =(收现收入-付现成本-折旧)×(1-税率)+折旧 =收现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1-税率)
+折旧 =收现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折旧×税率
+折旧 =收现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收现收入-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第八章 资本预算
学习目标:
本章阐述资本预算的相关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应当达 到如下的学习效果: 在了解全面预算的同时,领会资本预算与经营预算、财
务预算的关系。 了解资本预算的程序。 理解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的原则。 掌握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的方法。 掌握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资本预算的程序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
机会成本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中,从多种方案中选取最 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收益。例如,某企业的一项投 资项目的建设需要占用企业拥有的一块土地,如果不在这块土 地上进行项目建设,而将土地出售,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净收 入;如果在该块土地上进行项目建设,企业就会丧失出售土地 的100万元净收入。企业最终选择了项目建设,就会形成100万 元的土地出售机会成本。由此可见,这种土地出售的机会成本 并没有真正实现现金实体的交割,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成本,应 当作为投资决策的相关成本予以对待。
如果在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中无法获得所得税数据(由于 使用增量现金流量数据,无法确定增量所得税),可以采用如 下计算公式:
净现金流量=税后收现收入-税后付现成本+折旧抵税 =收现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收现收入-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该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
2.沉没成本(Sunk costs)
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发生的,无法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所 能改变的成本。例如,某项投资项目在决策前就已经发生平整 土地的支出50万元,无论该工程项目是否在此地块按期施工, 该项支出已经无法挽回,由此形成50万元沉没成本。沉没成本 是投资决策的无关成本,不应当将其作为项目评价时的现金流 出量。一般来说,多数沉没成本都是投资决策前所发生的市场 调查和研究开发费用。
为了保证项目评价的正确性,需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 的识别,以确保资料的可靠和实用;同时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必 要的整理和保存,以保证随时可以采用。
3.投资项目评价
投资项目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投资项目做出是否采纳的决 策。 这种评价除了进行相应的技术评价之外,还必须做出财务 评价。
由于投资项目涉及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经营、项目终止 三个过程,就必须对项目不同时期所引发的项目现金流量进行 预测,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同一 时点上进行比较、判断、分析,以此权衡项目的收益与风险。
由此可见,影响项目折现点上的现金流量主要取决于两个 因素: (1)各期预计的现金流量; (2)采用的折现率。本章将对这两个因素做出详尽的说明,
并介绍主要的评价指标。
4.做出项目投资决策
项目评价指标形成后,由企业相关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如 果形成投资的决议,就需要继续做好相关的投融资预算。
(二)投融资预算
这些预算分别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反映企业的收入与费用的构 成情况。
2.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针对预算期企业活动而编制的货币性财务报告 预算,主要包括: (1)现金预算;(2)预计损益表; (3)预计资产负债表;(4)预计现金流量表。
由此可见,资本预算与全面预算中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 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资本预算所涉及的经营活动应当与经营预 算接轨,资本预算所涉及的投资与筹资活动应当与财务预算接 轨。
在一个继续经营的企业,制造费用的归类分析就很必要。 只有那些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制造费用(例如,因投资项目而增 加的管理人员工资、增加的动力费用、租金支出等)才能计入 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当中;而与投资项目无关的费用不应当计 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当中。
(三)税后原则
在企业所得税存在的环境下,投资项目现金流量应当是税 后现金流量,从而将现金流量计算与投资者的利益完全联系起 来。
(二)资本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关系
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三个组 成部分。
1.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是企业的业务预算,不同行业的业务性质使行业 间的经营预算在编制上有一定的区别。从预算与财务报告的关 系上看,经营预算的内容与企业损益表的项目有关,如果以完 整的制造业为例,经营预算主要包括: (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采购预算; (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 (6)产品成本预算;(7)期末存货预算; (8)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预算等。
由此可见,初始现金流量多表现为现金流出,在一定条件 下也可能有少量的现金流入。无论是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入, 都需要按年度计算,以准确反映初始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
(二)经营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建成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 生的现金流量,这种现金流量也需要按年度计算。经营现金流 量的计算一般根据损益计算资料分析得出。基本计算公式为:
与此相反,附加效应不仅可能形成减量效应,还可能形成
增量效应。例如,某家航空公司准备开辟A—B城市之间的航线, 而新航线开通后,将会提高该家航空公司原有的B—C城市之间 的客货运量,从而增加了B—C航线的现金流入量。从附加效应 的原则出发,这种增加的B—C航线的现金流量应当计算到A— B航线这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之中。
净现金流量=收现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上述计算公式所反映的数据应当是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年度 增量数据。由于公式中的付现成本是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的余 额,折旧费的变化影响到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因此,简化的净 现金流量计算公式可以是:
净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
简化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
净现金流量=收现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收现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折旧)-所得税 =税后利润+折旧
项目的投融资预算是根据投资决策所作出的投资方案分期 用款和筹款预算。尤其是在项目的建设期,高额的投资支出必 须有相应的预算保障(见图8—2)。
各个工程项目预算
最新的工程预算定 额
投资项目总预算
分期投资预算
融资预算
(图8—2)
工程建设期投融资预算模式
建设期投融资预算模式显示,保证预算的可靠性,并且使 分期投资预算与融资预算保持时间上的衔接是预算制定工作的 关键;同时,在工程施工中,还应加强工程监理和全程财务监 督工作。
3. 其它费用,如投资项目的筹建费、员工培训费等。 4. 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即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工 程中,出售旧设备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 5. 所得税效应,即出售旧设备变价收入的税赋损益。例 如,旧设备的出售价如果高于设备账面净值,需要缴纳所得 税,多交的所得税构成项目现金流出量;旧设备的出售价如果 低于设备账面净值,形成损失,可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少交 所得税,少交的所得税构成项目现金流入量。诸如此类由投资 而引发的税赋变化,需要反映在初始现金流量的计算中。
如果投资项目在经营期内追加了投资(流动资产或者固定 资产),该经营年度的净现金流量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调 整:
追加投资年度的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追加投资
1. 附加效应(Side effects)
考虑附加效应就是要考虑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整体效果,而不 是某一个项目的孤立效果。例如,某通信设备生产厂家准备开 发一种新式手机,预计新式手机上市后,一年的销售收入为 2000万元,但会冲击该厂家原来旧式手机的销售业绩,使旧式 手机一年减少400万元的销售额。从考虑附加效应的原则出 发,该新式手机的当年销售额所表现的现金流入量应当是1600 万元,而不是2000万元。当然,如果该厂家准备生产的新式手 机冲击的不是自家产品,而是其他厂家的产品销路,就依然将 当年销售额所表现的现金流入量体现为2000万元。
二、现金流量预测方法
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可以按照初始现金流量、经营现金 流量、终结现金流量分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