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9年12月高三一诊作文点评: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作文原题】
【题目解析】
一、命题形式体现高考作文的实用性写作导向本次作文命题秉承了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的作文命题样式,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型。
2019全国卷一的写作任务是:“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生活中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 2019全国Ⅰ卷作文试题情境设置真实,写作任务明确,文体应用性强,便于考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发挥写作水平。
此次一诊作文命题把写演讲稿的要求改为倡议书,但同样突出了实用性写作的要求。
无论是演讲稿还是倡议书,都是源于生活实际需求的应用性文体。
由此释放出明确的高考作文导向: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
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高中新课标在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
”另,2019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也是情景性作文,提供了5个特定写作情境,要求考生结合特定历史背景,以特定身份、特定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由此可见,创设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命题建议。
本次作文试题就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的导向。
二、材料内容凸显立德树人导向
从材料的选择上看紧扣立德树人“一核四点”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从我做起”暗含着要求学生思考当下如何做的问题,体现出青年与传承文化的的关系的思考,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思考弘扬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体现了2019高考语文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时代风采。
【审题提示】此题目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紧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倡议主题,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审题注意两方面:审材料与审要求两个部分。
审材料:四则材料第一句是南环瑾先生名言;二三四句都是习总书记讲话。
注意把握四段话的侧重点,一二句侧重于认识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的重大意义;三四句侧重对怎样弘扬的阐释,注意勾画关于如何“弘扬”的关键词:“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展现、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从材料的两方面内容明确行文的基本思路,借此领会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希望考生以关注现实的眼光,从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角度去驱动思考,从“如何从我做起”去提出希望和建议。
这是发挥试题导向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让你表达作为高三的学生,作为一个准成人、准公民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审要求:要关注任务驱动中的三方面:倡议书的主体、对象、具体目标。
1.明确主体:以学生会的名义,应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明确写作的主体应该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有社会担当的,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的、阳光的理性的,有文化自信的时代青年。
2.明确对象:面向本校中华中学的同学,拓宽就是要倡导当下校园里的高中生。
所以行文要抓住当下高中生的时代性特点,从材料内容可以定位是两方面:对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认识还不深刻的同学;二是对“从自己做起”还缺乏具体认知的同学。
以此来大致确定倡导书的内容。
3.明确文体:题目要求是面向全校公开发起的倡议书。
倡议书在内容上应体现公开性、互动性与价值的正面性;在表达上应有对象感,注意行文格式,语言风格也以大方自然、明朗直白、整齐有力为主,还应体现情感力量,具有感染力与煽动性。
比如标题要明确响亮,朗朗上口。
考场作文标题例举:承中华文脉,立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让古树发新芽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续写中华文化的荣光以传统文化烛照民族
未来
下附作文《溯故源而上,开今流以远》,其标题和材料及全文内容紧密扣合,体现倡议书特质,立意明确高远,倡议要点清晰有层次,展现了考生良好的的思维品质和大气的思想,彰显时代社会主流价值。
表达上旁征博引,材料经典性和时代性兼具,语言简劲流畅,彰显读书和思考的积淀。
建议修改处:1.对选择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辨析阐释可以更具体;2.对如何“从我做起”的内容还可具体化,可引入更接地气的更热点关注引起共鸣,比如对李子柒现象的思考等。
以上,仅供考生参考。
【考场佳作】
溯故源而上,开今流以远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成都一考生
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泱泱华夏五干年,文化脉脉一江流。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根与源,是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根本。
章太炎曾说:“不读经无以立身,不通史无以明知。
”熊十力也有言:“中国之哲学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我辈青年尽己义务,明已责任,强己精神的必要之举;而溯源而上的寻根精神,开流以远的创新意识,或可为弘扬二字的注解。
所以,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学们应有从我做起的觉悟。
在此,学生会发出以下几条倡议:
一、选择性继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溯故源而上。
巨木参天,自有坚实根基;江流浩荡,不忘源头活水。
习总书记曾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只有回溯故源的人方能从根本上看见问题:
无论是魏征谏唐皇以史为鉴正衣冠让天下大治;抑或是饶宗颐承诗书礼乐营造香港文化氛围,再到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取青蒿一束消消灭疟疾,都说明不管是政治、文化、科学,中华文化总是慷慨而丰富的百科全书,是渠清如许的根本原因。
人既发扬而踔厉兮,则邦国以之兴起。
正如梁启超所言“国故乃民生之宝库,政府之纲领。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之精髓,让我们守住根本,中华精神才得以永远赓续。
从我做起,溯故源而上。
二、创造性发展,发现提取时代价值,开今流以远。
只是秉承式地一味收纳的是古董商,能创新地发现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之人方为鉴赏家,开拓者。
同学们,“周虽旧邦,具命维新。
”开今流以远不是忘本,不是弃传统文化如敞厦,相反,开今流之为溯故源后行动的价值体现,便在于抹去古光明珠上的岁月风尘,让中华文化的魅力更难璨,意义更重大,流传更久远。
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麦其土司寨,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都是自传统土壤开垦而自有其时代意义的文化高地。
以今日之思想,以今人之双手,开今日之江流,必能百川汇海,汇成古意盎然又焕然一新的“新中国文化。
”而这一切,也须同学们从我做起,开今流以远。
西南联大碑铭曰:“惟我中华,亘古而有今。
”想要在世界又化激荡上站稳脚跟,在全球化潮流中坚定步伐,在西方主流文化同质化冲击下下不改初心,我们必定应以溯故源而上的寻根意识为盾以御,以开今流以远的创新精神为矛以进。
从我,从中华中学,到中国,乘流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向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迢迢远方。
所以,学生会再次倡议:溯故源而上,开令流以远。
让弘扬中华优秀传流文化,从我做起,从今日做起;从新做起,也从心做起!
中华中学学生会
201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