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软公司组织结构

微软公司组织结构

微软的中国总裁原本不过是若干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管理者之一。

可能因为微软的名气太大,微软中国老总的故事太多,才引起大家的许多好奇和疑问。

吴士宏、高群耀、唐骏从微软进进出出,使得多少人费了多少心思、多少笔墨去猜、去想、去争论。

那么,微软中国的总裁到底是一

微软公司1992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3年成立北京测试中心,1995年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同年注册成立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如今在微软中国旗下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两个合资公司。

四个独立单位是:微软中国市场与销售部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其中除了全球技术中心在上海,其他三个部分都在北京。

两个合资公司是:在北京的中关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的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

您可能会感到奇怪,第一个独立单位为什么称做“市场与销售部分”?
聪明的中国人和廉价的中国大脑无论如何对于微软这样精于经营和计算的公司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资源。

于是首先成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

据说当时是为了法律上、操作上和业务合作上的方便,研发中心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作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一部分。

之后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大中华技术中心都是如法炮制。

因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一直由公司的总经理担任。

从法律名义上说,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是整个中国业务的最高代表。

事实上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总经理。

而“市场与销售部分”的总经理照

定好了的。

那么,以上四个部分的总经理是同一个级别吗?
不是。

基本上,研究院院长的级别最高,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居中,微软(中国)公司的总经理级别是最低的。

说“基本上”,是因为上海的研发中心7年时间连升三级,唐骏的级别应该随着长了。


唐骏在调任微软中国总裁的时候,仍然兼着上海的职务,不知道这是否与他的级别有关。

历史上,微软的技术人员的薪酬都要高过市场与销售人员。

这与现在很多高科技公司是不一样的。

据说是因为比尔·盖茨和Steve Ballmer 的技术出身造成的。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有一种说

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第二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做院长时的水平。

因为和许多大公司一样,微软也有一条规矩:级别升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挂上“全球副总裁”的头衔。

这并不说明这个人的工作和全球业务有什么关系,也并不说明他的权力就会因此而变大(除非升职。

一般是会升职的)。

现在,李开复和张亚勤都是全球副总裁了。

而在唐骏上任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大中华区总裁”还没有“全球副总裁”的头衔呢。

从人员上讲,微软中国总裁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市场和销售”始终不超过200人,在四个组织中不是最少也差不多。

即便在这个小小的组织当中,还有两块是直接向美国总部报告



的一个小部分的改变。

要知道,在微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挑战“系统”。

微软在中国只能有一个窗口,以保持公司形象、战略、策略的统一。

事实上微软在中国已经有了四个市场窗口:微软中国公司、微软中国产品研发中心、微软法律事业部、微软中国研究院,再加上OEM
的半个。

这是微软全球纵向组织机构使然。

只是没有听说别的地方像在中国这样,各个膨胀出面向市场的窗口。


实际上,由于微软的“全球纵向组织机构”,微软“大中华区”的总裁同样管不到其他几个部分的业务。

至少陈永正之前的Micheal Rawding 和黄存义是这样。

这种结构并非微软所独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