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_结构及影响_基于投入_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_结构及影响_基于投入_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程大中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 结构及影响
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 ( Riddle, 1986; 程大中, 2004) 。
三、方法、 指标与数据
( 一) 投入 产出法与相关分析指标 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 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附加值和收入再分配四个部 分。对于单个部门和国民经济整体来说 , 如果总产出 ( = 中间品部分+ 最终使用部分 ) 等于总投入 ( = 中间投入+ 增加值) , 则中间使用表( X ) 、 直接消耗或投入系数表( A ) 、 里昂惕夫逆阵表( B ) 和德 米特里耶夫完全消耗系数表( C ) 之间的关系为 : X = ( X ij ) n ∀ n A = ( aij ) n∀ n , aij = X ij B = ( b ij ) n ∀ n = ( I - A ) C = ( cij ) n∀ n = B - I 其中, X ij 表示行业 j 产出中所使用的 i 行业中间投入, aij 、 b ij 、 cij 分别为直接消耗系数、 里昂惕 夫完全消耗系数和德米特里耶夫完全消耗系数。 另外 , 与投入 产出法相关并在后面经验分析中还将涉及以下概念和指标 : ( 1) 服务投入率 : 投 入 产出表的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其他部门产出的价值 , 包括物质投入 ( 比如原材料、 燃料等 ) 与服务投入。服务投入就是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 , 是指由服务部门提供的 服务投入。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称为服务投入率 , 反映国民经济服务化程度。 ( 2) 服务资本品 比率 : 服务部门总产出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其他部门的中间服务投入而重新进入生产过程的, 这一作 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产出占服务部门总产出的比重称为服务资本品比率, 反映服务部门的生产资料 特性。( 3) 产业关联系数: 产业关联系数包括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前者反映某部门增加一单 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剩余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后者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 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各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 出量。影响力系数( F j ) 和感应力系数( E i ) 的计算为: Fj =
二、生产性服务( 业) 的涵义与意义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 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 行业统称为 生产性服务业! ( 或称 生产者服务业! , producer services)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是基于 对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 功能性分类!, 最早由 Greenfield( 1966) 提出, 后经过 Browning( 1975) 等经济 学家的发展而得到深化。如果服务能够像有形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话, 那么生产 性服务无疑对 应着作 为资本 品的 服务 ( capital services) , 而消费 性服务 ( 或称 消费 者服 务业 ! , consumer services) 则是作为最终消费品的服务。在外延上 , 生产性服务是指相关服务行业。但在实 际经济统计中, 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与界定是个难点, 因为有些服务行业( 比如交通运输服务、 银行服务 ) 既可以看作是生产性服务业 ( 因为企业需要) , 也可以看作是消费性服务业 ( 因为一般消 费者也需要) , 只不过不同服务行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规律性趋势 , 即由 内部化! 或 非市场化! 向 外部化! 或 市场 化! 演进。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 生产性服务通常由企业自身 来提供 ;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 经济系统中就开始涌现出 专门提供诸如财会、 营销、 咨询、 物流等服务的独立市场主体 , 服务需求者可以通过市场来购买所需 的各类服务, 而无须进行自我服务。从这一层意义上讲 , 生产性服务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自我提供 的生产性服务与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的生产性服务。前者可以反映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以及以企 业内部计划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内部产业链状况, 而后者则反映市场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 专业化分工以及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分工体系。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 市场 化与产业化发展是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置从企业内部向市场之中的自然扩展。伴随这一趋势 , 一 方面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会得到优化、 核心竞争力会得以提升 ; 另一方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 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会得以提高 , 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整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随 之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反映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 ( 服务门类或种类 ) 与深度 ( 服务质量 与效率) , 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尽管农业、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生产性 服务业, 但在工业化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工业化阶段是分工迅速深化的 阶段。在微观层面,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 Fordism) 渐趋瓦解,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 义( Wintelism) 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巨大变化 , 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 , 再到大规模定制 , 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引发中观 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 水平分工! 和 垂直分工!, 而是以 微笑曲 线! 为代表的分工模式 , 这在 IT 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微笑曲线! 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 阶段 , 是以研发、 销售、 物流、 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 这些阶段的附加值较高。 微笑 曲线! 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 加工或组装过程, 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这是工 业化的高级阶段 , 是一种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在其中的作用 , 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 的价值 , 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 黏合剂! 功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 这一纽带 , 制造业逐渐 服务化! , 服务业逐渐 机械化、 自动化! , 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互动发展。在 这一趋势下, 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 , 而不仅仅取决于生 77
一、引
言
近年来,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问题 ,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 高度关注 ( 李善同、 华而诚, 2002; 程大中, 2006; 刘培林、 宋湛 , 2007) 。但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 经验研究通常存在一个缺陷或难点 , 即均按照人为的划分方法, 从特定服务部门出发进行分析。这 无法全面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影响。但如果采用投入 产出方 法, 则可以克服因为服务部门的人为划分而导致的片面性。比如 , Khayum( 1995) 运用该方法对美国 服务业增长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 Antonelli( 1998) 基于意大利、 法国、 英国和德国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的投入 产出数据 , 分析了信息和通讯技术 ( ICT ) 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 ( KIBS) 之间 的 协同演进!( co evolution) 关系以及它们的产出弹性; Windrum 等 ( 1999) 比较分析了英国、 德国、 荷 兰和日本四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KIS) 对国民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 侯永志和陈波 ( 2002) 采用 1997 年投入 产出表 , 比较分析了中、 日、 韩三国服务业各行业生产者使用率的差异。 本文与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是都使用投入 产出方法。但不同的是 , 本文研究的样本经济体
程大中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 结构及影响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 结构及影响
基于投入 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
程大中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投入 产出法并基于截面数据 , 对中国和 13 个 OECD 经济体的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与 OECD 经济体 相比, 中国国民经济及其三次产业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大, 而服务性投入( 即生产 性服务) 消耗相对较小; 大多数 OECD 经济体生产性服务的将近 70% 都投入到了服务业自 身, 而中国生产性服务的一半以上则投入到了第二产业 ; 中国与 OECD 经济体的服务业及 其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较小 , 但后者的感应力系数高于中国, 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 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 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 。中 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不只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 诚信 、 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制的约束 。因此 , 打破市场垄断、 理顺市场机制、 规范市场运行秩 序和政府行为以及打造诚信经济, 应该成为政策制订的着力点。 关键词 : 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 ( 业) 投入 产出法
产出表和中国进行比较 , 效果 可能会更 产出表 ) , 也
好。但我们发现 , 如果以人均 GDP 来衡量发展阶段的话 , OECD 国家历史上与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类似的时期基本上都是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 , 甚至更早。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国家是没有投入 与今天的投入 产出表统计数据的 ; 即使有 ( 比 如美国 1947 年的投入 产出表相去甚远。 1950 年前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服务经济! ( t he service economy) 国家 即服务业 就业比重 超 产出表 , 但这一时期的这些经济体至少在发展阶段和
76
2008 年第 1 期
数量更多, 部门划分也相对较细 ; 我们将中国与其他样本经济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不仅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数量或比重, 而且讨论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融合程度。 本文的现实意义是, 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回答和进一步深化国家 十一五! 规划关于 拓展生产 性服务业! 所涉及的若干问题。
% 国作为参照。 13 个 OECD 成员国的投入
产出表均来自 OECD 投入
产出数据库! ( The OECD 产出表进行了统一
Input Output Database) 。该数据库对相关成员国基于不同部门划分标准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