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4-1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生活与哲学
考纲 哲学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产生是哲学史上的 伟大变革
考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首先体现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 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 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 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 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
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二者不 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 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 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 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 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a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典题链接
(2011·广东文综)“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 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区 别
( )
联系
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 现。②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③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哲学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解引用的诗句的内涵。题干中的诗句的意思是:人们都希 望花好月圆,(它预示着亲人的团圆,生活一切美好)但真 的花好月圆满时,人们却往往远隔千里,不能团圆。说明 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D项的诗句具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等等)同时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
学性和作用。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对于物质观、实践观。该部分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出现过。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 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 质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
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
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 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 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有这一层哲理。应选D项。
[答案] D
( )
专题四
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属于运动观,故A、B、D项观点与题
干材料观点不相通。只有C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 含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意思,故本题应选C项。
)
[答案] C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主干梳理
1.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依据 自然界是物质的 原理内容 方法论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主干梳理
1.全面理解哲学概念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 含义 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不同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 特点 的,人人都有,是 不同 零散的、不自觉的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思 想体系,哲学只有经过学习 才能撑握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归纳提升]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从历年高考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尊重客观规
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
表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也经常作为主观题的要点出现。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哲学的物质概念 哲学的运动概念 物质运动的规律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 动作用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 的基础 识的根本目的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 有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典题链接
(2011·江苏政治)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 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 相近的是(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3.运动是有规律的
(1)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3)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
创造规律。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对于哲学思想在备考中要特别注意,对哲学思想主要
考查题型仍然是:选择题。第一个考查重点仍是“围绕着 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诸流派”,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第二个考查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科学发展观。(包括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坚持唯物主义, 界的真正统 反对唯心主义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 一性在于它 的反映,是物质的反映 的物质性
( )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2.物质是运动的
原理内容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物质和运 存在方式。运动是物 动的关系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错误倾向 反对脱离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又反对离开运动谈 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四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