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行业背景及公司背景介绍 (2)A、描述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B、回顾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和市场特点 (2)C、中国联通基本情况 (3)二、中国联通主要品牌和业务定位 (4)中国联通的主要品牌和业务定位 (4)A, 品牌 (4)B, 主要业务 (4)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市场营销策略比较分析及竞争环境SWOT分析 (5)A、中国联通营销策略的特点 (5)1、品牌策略 (5)2、产品策略 (6)3、价格策略 (6)4、中国联通的营销策略具备以下特点 (6)四、新电信时代的背景及对中国联通改进营销的建议 (17)A、新电信时代的背景 (17)B、总结与建议 (18)C、其他营销策略建议 (19)1、品牌创新 (19)2、产品创新 (19)3、从双卡双模的市场契机出发 (20)一、行业背景及公司背景介绍A、描述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受多重压力的巨大影响,经历了深度调整过程:一方面是受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周期的中长期影响,促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在2008年确认增长趋缓的大趋势后,进一步延续、并加深了增速趋缓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短期影响,中国信息产业在外需急剧下降的牵引下,经历了低位触底、企稳回升态势逐步明朗的深度调整过程。
而从产业结构来看,导致产业大幅调整的关键因素在于电子制造业,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成倒逼之势;而软件、电信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2010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整体形势总体将好于2009年,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对外需的提振作用有限,特别是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是以年度为单位的漫长过程。
从国内看,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扩大内需存在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诸多挑战。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欧美日发达国家,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客观上对中国形成压力和制约。
而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必将使得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
B、回顾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和市场特点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
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
2010年初,国资委发布《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报告中,对三大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了对比,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数达到5.56亿,市场份额达52.78%。
中国电信是2.56亿,市场份额达24.3%,中国联通是2.42亿,市场份额在22.95%。
国资委认为,通过调整重组,运营商已经实现了全业务运营,实现了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到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形成了有效竞争格局。
C、中国联通基本情况自1994年成立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联通仅是中国电信行业众多的新进者之一,企业规模与实力均有限。
2001年,中国联通与原国信寻呼合并。
2008年,又再与原中国网通进行合并。
短短15年的公司里,中国联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国内电信市场鼎足而立的有力竞争者,并跻身世界企业500强之列。
而中国联通长期以来所倚重的移动通信业务,正是支撑其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业务上的运营,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中国联通在成立伊始,即已选择当时最为先进的GSM岛移动网络作为自己的当家支柱,但是由于面临从资金到技术上的,一系列难题,中国联通一直未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2002年,中国联通开始运营与GSM同属于ZG时代的CDMA③网络,本想借此突破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最终却因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面对与GSM网络“左右互搏”的局面。
在出售了CDMA网络换取大量资金,并获得了全球范围内最为成熟的WCDMA制式3G 牌照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业务上面临着一个扭转竞争局面的良机。
二、中国联通主要品牌和业务定位中国联通的主要品牌和业务定位A, 品牌1、精彩在“沃”是中国联通的全业务品牌,品牌架构包含了个人、家庭和商务,是中国联通的品牌标志,包含所有产品、业务,服务。
套餐等。
2、亲情1+是原中国网通面向家庭用户推出的满足全家人通信需求的服务计划3、宽带商务“宽带商务”是针对集团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
4、世界风他们要求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快速的和外界沟通。
5、新势力“新势力”是中国联通针对年轻用户群体量身打造的客户品牌,从之前的“up新势力”全面升级而来。
年轻的世界由我联通,新势力带给年轻人丰富多彩的沟通生活。
6、如意通“如意通”是中国联通面向普通大众提供的实惠方便的移动通信服务。
B, 主要业务综合信息业务1、宽带商务主要产品包括基础通信类产品与企业信息化类产品。
2、电话导航电话导航116114是在原有114查号台业务的基础上,面向客户推出的一项综合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3、传媒信息业务中国联通以黄页信息资源为基础,可提供纸质黄页电话号簿和以网络、固话及无线语音为平台的黄页信息增值业务。
移动电话业务1、基础移动通信提供本地市话、国内长途、港澳台长途、国际长途通话;提供国内漫游、港澳台及国际漫游服务。
2、移动增值业务提供点对点短信、联通在信、炫铃、丽音、如意邮箱、彩信,以及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呼叫等待、呼叫保持、多方通话、语音信箱等多种增值业务。
此外,还有固定电话业务、互联网接入与应用、国际业务、ICT及其他业务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市场营销策略比较分析及竞争环境SWOT分析A、中国联通营销策略的特点1、品牌策略品牌化经营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亦是电信运营商持久竞争的优势所在。
成功的品牌经营能够降低企业营销成本,赢得用户忠诚,使企业轻松应对市场竞争。
多年来,中国联通的品牌建设与中国移动相比,一直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中国移动在品牌战略方面做了较好的规划,目前已形成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三大全国统一的主导产品品牌,分别涵盖高端用户、流动性较强的大众用户和收益潜力大的年轻用户(潜在的中高端用户)。
相较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品牌形象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宣传。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它在品牌战略上吸取教训,推出了力图与竞争对手中国移动相抗衡的“世界风”、“如意通”和“UP新势力”三大统一品牌,分别针对中高端客户、社会公众和年轻用户,从品牌定位上来看,中国联通近年来推出的“世界风”、“如意通”和“UP新势力”三大客户品牌与中国移动针对用户群划分形成的“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三大客户品牌十分相似。
中国移动三大品牌分别选择王石代言“全球通”、周杰伦代言“动感地带”和葛优代言“神州行”;中国联通主要由姚明出任代言人,树立联通的总体形象,另外针对年轻群体的“UP新势力”选择张韶涵和林俊杰为代言人。
2、产品策略移动通信市场的主营业务话音业务市场逐出渐出现了饱和现象,新用户中低端用户(预付费)增多,话音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运营商推出了诸如短信、彩信、彩铃和WAP业务等移动增值业务,这些业务对他们整体收入的贡献不断增加,同时也使用户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
但是,在近2-3年以来,随着3G市场的开启,短信进入了调整期,业务增长逐步下降。
蓝牙、红外等技术的出现也使彩信市场的增速减缓。
因此,如何对当前增值业务进行创新成为各移动运营商产品策略的关键。
中国联通在增值业务上相继推出了“掌上股市”、“如意邮箱”、“手机报”、”超信”等新业务,以适应用户新的需求。
可以明显感觉到与中国移动的“手机证券”和“号簿管家”和“飞信”业务基本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对双网双待技术的应用,顺应了用户双模和双卡需求增强的潮流,早在2004年8月中国联通就推出了实现DSM、CDMA两网间自由切换的双模业务,之后经过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如今双模作为差异化的业务已然成为中国联通产品的一大卖点。
3、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市场竞争中最常用的策略。
移动通信业是一个价格弹性较高的行业,各大运营商都十分重视价格的杠杆作用,制定了灵活多样的价格方案。
激烈的竞争使得移动资费一降再降,大多数城市实现了单向收费;直接降价、间接降价、捆绑降价等手段应用普遍。
中国联通的价格定位和每次的价格动作,都与中国移动有着直接关系。
联通主要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即根据中国移动的价格来制定相应的资费标准。
它一般是等中国移动公布套餐资费后制定相应的价格,因此中国联通的价格优势明显,降价实实在在,但是反应较慢,比较滞后,缺乏应对市场的主动性。
4、中国联通的营销策略具备以下特点资费优势和WCDMA独有的技术优势为其继续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品牌战略上的不足日益明显,现有的WCDMA品牌过于模糊,不利于对中高端存量市场的挖掘;营销新模式独具优势,尤其是话费分成制和终端利润制,如高佣金导致成都著名的太升南路电信市场打出“今日只卖W CDMA”的横幅,但这种模式也限制了效益的提升;进攻有余,防守不足,用户“大进大出”更趋严重,服务体系和支撑系统建设有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可能;套餐应用不够成功,针对中高端用户的策略有效性不强,增值业务发展滞后;计费结算和客户服务系统对营销的支撑能力不强,营销广告尤其是WCDMA广告仍是以“我”为主,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价值敏感点,如语音清晰对一般用户的吸引力并不强,通话保密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也非必需。
B、营销策略对比分析:中国联通VS 中国移动VS 中国电信(一)消费者分析(二)市场定位(三)营销策略分析(1)产品策略(2)价格策略(3)促销策略(4)渠道策略C、中国联通市场竞争环境SWOT分析截止到2008年10月,中国联通GSM用户数达到1.32亿,CDMA用户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归属中国电信,与此同时重组后的中国联通,接收了中国网通的固定电话用户8262.3万,小灵通2391.4万,以及宽带用户2520.4万。
与中国移动每月净增用户较为稳定的情况相比,中国联通的净增用户数波动较大。
中国联通正式重组之后,面临着北方网通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联通一个弱点是GSM频段资源先天存在不足,严重制约着网络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通过WCDMA牌照来解决频率问题,会有不小的网络建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