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21章教学方法
21.1复习笔记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1.定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影响因素
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

它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1)教学效能感
①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功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具有的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包含两个成分:a.一般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和教的关系、对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一般性问题的主观判断。

b.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②影响因素
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以及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③培养的途径
教学中设法让教师多体验成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多进行积极有效的言语鼓励;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与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区别
a.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
b.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
c.教学行为是教学策略的外显;
d.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的客观指标。

(2)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
①定义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的态度、价值、个性、先前的经验以及资源的可用性相整合的结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②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a.学习风格需适应教学风格
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b.教学风格需适用于学习风格
教师必须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各个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c.教学风格需灵活化
在一个班级中,教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注意学生的言行举
止,创设能促进学生最快进步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3.有效教学的发展
学习理论从行为取向到认知取向再到情境取向的变革,促使有效教学呈现出从“教师中心取向”到“学生中心取向”再到“生态化取向”的发展趋势。

这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各有侧重,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强调学生的客观行为的建立与改善,使学习结果外显。

教师以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②研究主张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主张“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和“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建构。

(2)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与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策略和基本认知能力等在认知建构中的作用。

②研究主张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主张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扩展性和表现性的评估。

(3)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认知,主张有效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

②研究主张
a.主张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b.主张学习在实质上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c.主张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1.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1)教学方法观的历史演变
价值观的转变促进了教学观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观的嬗变。

①文艺复兴后
在人类的价值观从以神为本转到了以人为本,进而又从成人本位转到了儿童本位的背景
下,教学观念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了以儿童为中心。

②中世纪
占支配地位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神的虔诚的信徒,以凌驾于现世之上的神为中心。

它实质上是一种世界的终极关怀。

③科技兴起后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工业生产不断扩大,教育教学目标转向使儿童有一技之长,掌握进工厂当工人必需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典型的社会经济价值取向。

(2)西方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西方教育界在古代重视和提倡的是教法;
②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兴起,转到重视和倡导学法;
③为批判教法和倡导学法提出了教与学的方法;
④20世纪中期,人们更多的是使用教学,相应地在方法上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强调教学中的引导特性,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倡和使用教学方法。

(3)我国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进步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人们开始重视和提倡教学方法;
②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首倡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③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观开展了批判,在理论上开始重视和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内容、目标的关系
(1)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学生学习规律。

因此,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反之,教学方法一旦选定之后,却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并非是线性关系
教学方法并非仅仅与内容具有线性关系,仅仅考虑内容(学科)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不够的。

教学方法“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学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之中加以研究”。

(3)目标范畴是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的范畴,而是目标的范畴。

(4)方法、内容与目标是多向和多样的网络结构关系
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实现,而同一种内容和同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

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地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而方法,只是传递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工具。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1)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有效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法
教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
②学法
学法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
③教与学方法
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