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3完善)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3完善)


9:27.7。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413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入 21561 元。
4 (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土地利用现状 2005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 602481.08 公顷。农用地 462648.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79%,其中:耕地 264378.96 公顷、园地 4 822.18 公顷、林地 86746.89 公顷、牧草地 199.49 公顷、其他农用 地 106500.69 公顷;建设用地 78110.7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9 6%,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63160.38 公顷(城镇用地 9289.92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 45078.66 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8791.80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 12973.89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1976.45 公顷; 其他土地 61722.1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0.25%,其中:水域 434 80.00 公顷,自然保留地 18242.15 公顷。 2.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东南部 及东部;城镇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市域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市域西 南部与东南部。 ——农用地比重大,垦殖率高。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6. 79%,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 57.14%,土地垦殖率 43.88%,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 ——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建设用地由 1996 年的 67544.41 公顷增 加到 2005 年的 78110.72 公顷,年均增加 1174.03 公顷。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
(2006-2020 年)
芜湖市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八月
目录
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市域概况 (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三)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四)面临机遇与挑战 (五)规划修改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 (二)指导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基本策略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四、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二)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农村居民点占地大,分布零散。农村居民点户均占地面积大, 点多、分散、布局乱,亟待整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05 年全市地均 GDP 为 1 1.97 万元/公顷,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局部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耕地质量下降。受耕作方式、工业 污染、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农业用地生态环境失调,耕地质 量不同程度下降。
6 (四)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加快推进,用地供需矛盾将更 加突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任务更加艰巨。
1.机遇
——“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拓展发 展空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中部地区粮食 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 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 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综合优势,提升区域经济地位,增强整体 竞争力。
1总 则
2011 年以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芜湖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在落实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方面发挥了重 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但因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现行规划》范围、用地规划规模和
布局等变化,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 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芜湖 市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现行规划》进 行修改。
设力度的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用地形势十分紧张,保障压 力进一步增大。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任务艰巨。城镇工矿用地中绿 地、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偏小,闲置、空闲、批而未用和低效利用土地 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结构松散,布局不合理。 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调整任务艰巨。
——行政区划调整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2011 年 8 月,我省实施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原巢湖市无为县与和县沈巷镇划归 芜湖市管辖。2012 年初,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的管理体制调整为“省 市共建、以市为主”,委托芜湖市管理。2013 年 3 月安徽省政府同 意将无为县二坝镇、汤沟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行政区划的调整, 使得芜湖市城市体量明显扩大,综合区位、资源与环境、发展潜力等 优势更加凸显,为芜湖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率先崛起,实施跨 江联动、拥江发展,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的新芜湖,打造长 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8 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9 (一)发展定位
规划期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 学发展为主题,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 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 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不断推动产业 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全面推进跨江联动、拥江发展, 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生 态园林城市,将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 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
全市地形以平原为主,临江近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 明。生态环境良好,山峦叠嶂,湖泊纵横。
2011 年,全市总人口 385.36 万人,城镇化率 54.3%(江南片 68%、 江北片 43.5%)。目前已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 电缆四个支柱产业,正在培育汽车及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 智能家电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 包、旅游五个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2011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58.24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6.4:65.
——美好乡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了动力驱动。城乡一 体化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而建设美好乡村正是城乡一体化 的重要载体。我市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同时,加快农业
现代化建设步伐。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村庄整治与农用地整治相 结合、与宅基地流转相结合,积极稳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 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实现了城乡生产力要素的自然流动和 优化组合,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庄整洁美观,农民生活富 裕舒适,城乡发展更为协调,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了动力。
20 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和《国
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 012〕2 号)等有关规定,在《现行规划》基础上,修改形成《芜湖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2.挑战 ——人地矛盾尖锐,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期内,随着人口增 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后备土地资源匮乏,人均 耕地将进一步减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到 2015 年和 2020 年,我市城市化水平 将分别达到 66.7%和 73.3%,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 持高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将进一步增加;生态建 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用地保障。由于耕地保护和生态建
规划修改包括以下主要方面:一是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 基础设施用地;二是适应土地利用试点政策的需要,包括城乡建设用 地增减挂钩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开发区存量建设用地二
次开发利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三是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 规划(2012-2030 年)》,对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及用地布局作出调整, 重点确保到 2015 年用地需求、尽可能保障到 2020 年用地布局;四是 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发展需要,对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案进行 调整。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资源型产业 结构一时难以转变,节能减排、耕地生态功能保护以及矿山地质环境、 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务将十分繁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 境保护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7 (五)规划修改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011 年以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芜湖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 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行政区划调整 引起《现行规划》范围、用地规划规模和布局等变化,为抢抓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一轮 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芜湖市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经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现行规划》进行修改。
五、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六、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七、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控制
(一)江北产业集中区土地利用控制 (二)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 控制 (三)二坝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控 制 八、土地整治 (一)土地整治目标 (二)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与项目 九、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附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芜湖市加快发展提 供了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了芜湖在皖 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核心城市地位,赋予了“科学 发展、先行先试”的政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入了国家 发展战略,有利于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创新承接产业转移 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在区域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加快工业化、 城市化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机遇。
《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市区(镜湖区、 鸠江区、弋江区、三山区)、四县(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 县),土地总面积 6024.81 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