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教材】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件
【新教材】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件
【课堂小结】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建立背景:
(1)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3)工业革命的推动
(2)传统官制的弊端 (4)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建立过程:
1、英国最早建立: 18世纪初、19世纪初、1855年、1870年
2、文官制度的扩展:1883年、二战后
三、制度特点: (1)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
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 着手建立文官制度。
由于西方各国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的不同 , 其文官考试制度 也有各自的特点。 美国侧重 “专才” , 考试内容侧重专业性和实用 性 。 德国文官考试则兼收并蓄英、 美之长 , 注重通专结合 , 第一 轮考试着重考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 第二轮考试着重实际运用能力。 法国文官考试严格分等级 , 受行政系统的控制较大 , 与法国传统上 中央集权体制有关。
(3)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4)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了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 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对录用文官的制度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2、文官制度的扩展: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 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西方人则认为: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 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 一个遥远的榜样” 。
恩赐官职制
政党分肥制
文官制度
一、建立背景: 二、建立过程: 三、制度特点: 四、制度评价:
一、建立背景: (1)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2)传统官制的弊端:西方中古时期“恩赐官职制”17—18世 纪的“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 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后,政府主管事务急剧膨胀, 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4)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 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建立过程: 1、英国最早建立: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1)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 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 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 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 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2)首先,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3)其次,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4) 最后,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四、制度评价:(1)积极:①规范了、实现了 ②既、又、③有利于
(2)局限:并没能、而且
(2)局限: 文官制度并没能触碰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而且容易滋
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课堂探究】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 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 “事务官”的划分。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 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制度特点
第5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1)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 (2)首先,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录用都必须经过公开考试,公平竞 争,成绩优异者优先得到录用。 (3)其次,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 中立,必须忠实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内阁大臣或政府部长等政务官的领导 下,文官“默默无闻”地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公开向前者提出忠告或建 议,一切主要责任,包括功过褒贬,都由前者承担。 (4) 最后,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一旦获得 聘用,若无严重过错或其他意外,便可终身任职。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 到晋升或惩罚。
多样性 创新性 渐进性 艰巨性 连续性
四、制度评价
(1)积极: 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
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 ②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
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③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
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文官,也称公务员,一般 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 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 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 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事务官)
历史学家钱穆说:“在此制度下,人民优 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唐天宗李世民赞叹 科举考试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 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