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工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

技工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

技工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适应教改需要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优化,特制定学分制实施方案。

一、学分制
第一条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点是(1)以学分表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份量。

(2)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才能、特长、爱好、学习基础与勤奋程度等,(3)教学计划具有弹性。

第二条我校实行的是计划指导的学分制。

学生在服从计划和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志趣,灵活自主选修一些课程,获得学分。

二、课程设置
第三条各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自选课三大类。

(1)必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学习某一专业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课程。

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一般公共课基础课8-10门,专业课6-8门。

必修课学分一般占总学分60%左右。

(2)限定选修课限定选修课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定,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所需修习的课程。

限定选修课也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一般公共基础课3-5门必选2-4门。

学生根据本人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

限定选修课学分一般占总学分30%左右。

(3)自选课自选课是拓宽、加深知识和技能层面或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需要、志趣和能力选择修习。

自选课程可由学校依据师资条件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校确定的办法开设。

自选课程一般利用课余时间修习。

自选课学分一般占学分10%左右。

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学分
必修课公共课40
专业课 40
专业技能20
其它 6
选修课专业课20
专业方向 20
职业技能 14
自选课 20
总学分180
三、学分
第四条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

第五条学校实行学期大周制,即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为9—10周,一般课程以16-18个课时为1学分,全学期开设课程以其周课时计算学分,课程的周课时数即为该课程本学期的学分数。

体育课以26课时为1学分。

第六条实践课、专业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按周数计算学分,满一周计1学分,半周及以上不满一周计0.5分,不足半周的不计学分。

第七条职业技能按社会考核发放的职业技能证书确定学分。

第八条学分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二舍六入三四作五)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计算
第九条必修课和限选课一般为考试课,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5:5计算。

平时成绩含技能成绩,操作性较强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课的技能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例一般不少于30%。

累计达到60分,即可获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成绩排名在班级总人数20%之前者,学分乘以系数1.2。

第十条自选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

第十一条考试成绩记分采用百分制,考查成绩记分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
第十二条五分制记分一律按下列换算关系折成百分制:优取90分,良取80分,中取70分、及格取60分、不及格取0分。

第十三条能力中专业技能,根据生产实习、口试和综合技能考核综合评定,三项成绩先按百分制计分,再按生产实习占40%、口试占20%、综合技能占40%计算专业技能成绩和学分。

能力中职业技能,根据社会考核发放的职业技能证书确定学分。

凡计划内课程,经社会考核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等级)证书的,每项3分;计划内无相应课程,但经社会考核获得证书的,每项4分;社会尚未开考,但确属有助学生就(从)业的技能,学生提出申请,由学校聘请专家共同考核并评定学分。

第十四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生参加正常学习,修习完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和技能,通过考试考核,成绩满60分、专业技能考核达合格等级,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第十五条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可参加下一次考试或补考,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课程80%的学分。

第十六条基础课和少数难度大的专业课,对同一课程可采用难度不同的A、B两类试卷进行考试,学生可自选A类试卷或B类试卷参加考试。

参加A类试卷考试达到60分,即可获得本课程标准学分。

参加B类试卷考试达到60分,可获得本课程标准学分的80%。

第十七条有条件的课程可分A、B班分类教学。

第十八条实践性教学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取得学分,必须重修。

第十九条考试一般安排在期末集中进行,考查随课程结束进行。

第二十条学生无故旷、缺课,时数达课程总时数的30%,不得参加正常考试考核。

第二十一条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如自学考试、等级考试等)的课程,可免修,并获得课程的相应学分。

五、学生选课与教学管理
第二十二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灵活地选择专业方向、课程。

教务科在各专业新生入学时,向学生提供一份“教学计划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概貌,自主地设计自已的发展方向。

第二十三条每学期结束前2周,教务科根据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布下学期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自选课课程的目录及课程学分,供学生参考。

第二十四条学生必须根据教务科公布的课程目录,认真选择。

每学期修习课的学分不应低于24学分(最后一学期除外),最高不应超过40学分。

在学校公布课程目录的两周内报出“学习计划表”送学科组。

第二十五条在学生选择课程期间,学科组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并将学生上报的“学习计划表”及时汇总报教务科。

第二十六条教务科对学科报送的学生选修课程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在学期结束前2周确认公布选修课程结果,并备案。

第二十七条课程选修人数达到20人的即予开课,课程一经选定,一般不予更改,学生应认真修习。

第二十八条学生选课首先要保证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第二十九条为了保证知识传播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于需多学期开设才能完成的课程(数学、语文、外语等),应连续选课学习。

否则,该课程已取得学分作废。

第三十条学生有特殊原因需免修课程,必须提前申请出示相关材料,批准后方可免修。

第三十一条学生提前修满专业课程学分,其应完成的集中实践环节经教务科批准,由学科具体负责安排。

六、毕业学分
第三十二条学校规定二、三、五年制各专业学生毕业应达总学分分别为120、180、300学分,其中职业技能学分不得少于规定的学分。

第三十三条专业能力和自选课可按其50%抵补课程学分,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不能抵补专业能力学分。

第三十四条符合以下所有条件可提前取得毕业资格:
A、提前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

B、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三十五条学生因种种原因在规定学制内未能修满学分的,可在下一年级跟读,也可先参加工作,但均须在两年内参加补考或报考职业技能证书,取得各项学分,方可毕业。

第三十六条对于获得必修课、选修课总学分60%以上、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申请先就业、创业,时间一般为一年,期满后,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回本校继续学习。

六、其它
第三十七条教务科制定与之配套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办法。

第三十八条学生科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奖励条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