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离骚_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从_离骚_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交契弟③,香怜、玉爱及金荣都与他有染。他对美色可以
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屈原
离开楚国又舍不得,想帮助楚王修明政治又得不
就是一个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人。
到重用。并且此时的楚国国都被攻陷,宗庙被焚毁,大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写了屈原希 片的领土沦丧,大批的难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可谓
望君王在壮盛之年,兼听则明,弃去恶性,乘骏马以随 是哀鸿遍野。让“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不忍心看下去、
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尊重 借车夫和马儿悲伤恋栈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怀念和
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要求内在的价值 不愿离去;“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芳与泽其
与内在的潜能得以实现是人的本性,自我实现的需要 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表达了屈原不愿与朝内奸
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特有潜能的 臣同流合污、依然我行我素、坚持高洁的情怀。
海里产生了。颜翔林在《死亡美学》中说:“死亡是生命 传》)这个时候的屈原为国家、为楚怀王效力,实现了自
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悬浮状态,是接近宗 己的价值。此时的他应该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的。但
REVIEW
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 是,自从他被贬到南方之后,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
屈原的死亡意识。
无能,亲小人,远贤臣,使楚国在与秦国交战中败多胜
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存在,是无限的;个人的时 少。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
空却是主观的、有限的。屈原把物理学上的时空意识 陵。”(《史记·楚世家》)楚国的国都、宗庙不保。这一切
转化成了心理学上的时空意识,将有限的人生扩大到 越来越使屈原渴望被重新启用振兴楚国、实现“美政”
兄”和“契弟”等关系,如《敝帚斋余谈》中记载:“闽人酷 重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 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弟日后生计 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者, 尚寝处如伉俪。”
典型。他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就因好女色而强占香菱
惹出人命,而入读贾家私塾,只是因动了龙阳之兴,结 作 者:俞燕,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
MASTERPIECES




他与这些男性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的描写仅是“暧昧” 打。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性取向很明确,属于男女通吃

而已。所以就不能把贾宝玉简单的定位成一个同性恋者。 的双性恋者。
张在舟在 《暧昧的历程— ——中国古代同性恋史》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贾宝玉潜
提及贾宝玉时,把他的性取向定义为“准同性”。“准同 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被女性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恰当地概括了贾宝玉与一些男性的“暧昧”关系,由此 执著于肉体之“欲”。所以,把他的性取向定义为“准双
可看出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同性恋者的地方在于精 性”,就是最为恰当的了。
神,也就是“情”,这是因为贾宝玉的审美行为是“意淫”。
贾宝玉是与女性(袭人)发生过关系的,但这并不 能说明他的性取向就是异性,因为他并不执著于“性”, 之所以与袭人发生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警幻引 导的影响,觉得男女之事是一件新奇的很有意思的事, 便要与袭人尝试,而且在那一次之后,他并未再与其他 同房丫头发生过关系。这正是由于“意淫”使其不执著 于与审美对象发生肉体关系,而更为看重与之产生精
梧山出发,傍晚就到了位于昆仑之巅的悬圃;早晨从所 为周朝的开国贤臣;小商人宁戚在怀才不遇时唱的歌
生万物的天之东津出发,傍晚就到了所成万物的地之 被齐桓公听到,齐桓公马上把他带走,任用他做了客
西极。空间上的变化之辽阔、迅速,超出了常人的范围。 卿。而屈原讲了这么多人的故事,目的无非是在开悟、
从《离骚》整体来看,这种空间意识也很突出。从开头的 感化楚王,让楚王能重新启用自己,使自己能像傅说、
(一)屈原生死意识中的死亡意识 屈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汲汲以求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来推进乃至 实现王道理想政治,进而由楚国统一天下,结束“民生多艰”的战乱局面。而当他的美政理想因为楚国君主不明,缺 少其他大臣认同而无法实现的时候,他所想到的只有一个字— ——死。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两句都写出了屈原自己不合于当时之世,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来共同修明政治的人。他想到了殷大夫彭 咸。彭咸看到国君荒淫无耻,屡次进谏,国君不听,彭咸就投水而死。屈原看到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也曾多次进谏,怀王并不采纳。在这一点上屈原和彭咸有共同之处,所以较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当他行忠信不 合于世,不明于君时,就想效法彭咸那样,投水而死,想以死来唤醒楚王。 在《渔父》中,屈原在被问到流放的原因时,认为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造成的。而渔父劝诫他 “世人皆浊,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 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但是,屈原仍不变 通,不愿意屈心抑志、忍尤攘诟,至死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美政”理想。在《离骚》中他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殉道精神至今让人感佩。 (二)屈原的时空意识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任何生命的存在形式都是以一定 的时间来衡量的。对时间的敏感,也是屈原把握生命的方式之一。人生有限,如何在有限中抵达无限,在短暂中求 得永恒,是屈原在《离骚》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年岁与时间在飞驰,雄心壮志被岁月慢慢磨损。在朝夕短暂时光中,屈原感到了一种死亡的恐惧。他觉得时间 就像流水一样,留不住,逮不着。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那样,转眼就枯萎了;就像美人一样,转眼就人老珠黄了。 屈原看到自己美好的名声还没有留下来,而自己年华不在,老之将至,对时间就格外敏感与恐慌。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是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看法。此时的屈原也刚好在这 个年龄段,对时间的敏感正是源于对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的敏感。他在《离骚》中“上称帝喾,下到齐桓,中述汤武”目 的在于“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史记·屈原列传》),在于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当他的理想因为

诗 文 评 鉴· Poetry Criticism




从《离骚》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MASTERPIECES
⊙石会鹏[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摘 要:《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生命之歌,它寄托了屈原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对《离骚》中所表现出的屈原的死亡意 识、时空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意识分析,我们得出了屈原是一个生命意识的至高殉道者的观点。 关键词:《离骚》 屈原 生命意识
“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叙述了人世 吕尚、宁戚那样建功立业,帮助君王成就一代伟业,在
间已经发生的事情;从“依前圣以节中兮”到“吾将从彭 成就伟业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古
咸之所居”叙述了天上漫游求女的幻事,上下两层相辅 人所说的“三不朽”。正是这种意识才支持着屈原在南
相成,浑然一体,将天上与人间、现实与梦幻巧妙结合, 方遭贬的岁月里度过了那么多年。
① 见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校本》第一卷,第十八回,中华书局 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347 页,凡涉及《石头记》的原文,若无特别说 明,则均出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以下只标 明回目。
② 参见张在舟:《暧昧的历程— ——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中 州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37 页。
魂的升华。”
悴,形容枯槁”,即使想为楚王效力也报国无门了。“吾
空间也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的转换往往 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写出了屈原有心报国,
会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无路请缨的失意和惆怅。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朝发轫于天
另外,在《离骚》中屈原提到在傅岩版筑的傅说被
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写了屈原早晨从埋葬虞舜的苍 武丁重用而不怀疑,鼓刀的屠夫吕尚被周文王举用成
使空间位移的变化十分明显。从屈原的人生经历来看,
三、走向崇高:生命意识的殉道者
他先是在朝为官,后因为上官大夫谗言被排挤,作为使
屈原曾将实现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希望寄托
者出使齐国;接着回国后又受令尹子兰的迫害,被顷襄 在楚怀王身上,但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最后客死秦
王迁逐到南方僻远之处。空间上的变化之大也加深了 国;他又把希望寄托在顷襄王身上,顷襄王也同样昏庸
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生命问题也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生命意识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 为生物层次,是指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第二层为哲学层次,是指生命价值的实现意识。《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生命 之歌,表现出了屈原强烈的生命意识。
一、屈原的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
生死意识和时空意识是生命意识中生物层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死的恐惧或对生的留恋催生了生命意识。 屈原一方面惧怕年老与死亡,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另一方面因为政治黑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 地,又常常想到死,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生死意识中,屈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死亡意识。
性恋也可谓之精神同性恋,是介于同性友谊和同性恋 “唯女儿是美”的审美亲密关系上超乎 儿”又有“男儿”。又由于宝玉的审美行动是“意淫”,使
朋友之情,但又极少或者说不含有性的成分”②。这句话 其在与“女儿”、“男儿”的交往之中,重精神之“情”而不
他,他将当为君王做前驱,引导君王入圣王之道,表现 活下去。浊世使他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得,而孤独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