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综述学院求是学部专业化工材料年级2010姓名杨昊2013年11 月23 日目录摘要................................................................................................ - 1 -1、药物设计的发展 ............................................................................. - 1 -2.药物设计的方法和原理 .................................................................... - 2 -2.1 前药原理......................................................................................... - 2 -2.1.1构建前药的设计策略 ............................................................ - 2 -2.1.2 适宜衍生化的功能基及衍生化物 ....................................... - 2 -2.1.3应用与举例 ............................................................................ - 3 -2.2.软药设计.......................................................................................... - 3 -2.2.1 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 ........................................................... - 4 -2.2.2 软药设计策略方案与举例 ................................................... - 4 -2.3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 - 5 -2.3.1 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 - 5 -2.3.2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 - 6 -2.4 模拟肽原理 .................................................................................... - 6 -2.4.1 在原有肽骨架(主链)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 - 7 -2.4.2 把肽结构变换成非肽分子 ................................................... - 7 -3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摘要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疾病依次出现。
因此,寻找可以治愈这些疾病的药物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理性阶段,其中药物分子设计是目前新药发现的主要方向。
它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及核酸等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并参考其它类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
本文介绍了几种药物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药物;分子设计;靶点1、药物设计的发展药物设计是随着药物化学学科的诞生相应出现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就开始进行天然有效成分的结构改造。
直到1932年,欧兰梅耶发表了将有机化学的电子等排原理和环状结构等价概念用于药物设计,首次出现具有理论性的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工作。
随后,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生化机制、药物在体内转运等药物设计的理论不断出现。
在60年代初出现了构效关系的定量研究,1964年汉希和藤田稔夫提出定量构效关系的汉希分析。
药物设计开始由定性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为定量药物设计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药物设计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70年代以后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统计数学基础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开辟了药物设计新局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酶与受体的理解更趋深入,对有些酶的性质、酶反应历程、药物与酶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得到阐明,模拟与受体相结合的药物活性构象的计算机分子图像技术在新药研究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运用这些新技术,从生化和受体两方面进行药物设计是新药设计的趋向。
2.药物设计的方法和原理2.1 前药原理普通药物在用药时的屏障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化学稳定性差,水溶性差,脂溶性不好,口味或嗅味差等药剂学性质[1];口服吸收差,首过效应强,作用时间短和体内分布不理想等药代动力学性质;毒性问题等药效学性质,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人们提出了前药理论。
前药是指体外活性较小或是无活性的药物在体内经酶促或非酶化学反应,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2]。
现实存在很多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但就是因为其较差的药动学或药代学性质或是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而限制了该化合物的应用,当前前药设计已成为药物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前药的设计可显著改善药物的药剂学,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性质,将药物(原药)与某种载体以化学键连接,形成新的化合物,改变了原药的理化性质从而克服原药的各种缺陷。
2.1.1构建前药的设计策略首先应明确原药存在的各种缺陷及造成该缺陷出现的相应的结构。
例如影响药物临床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缺陷有不易吸收,首过效应,毒性等;药剂学缺陷有化学不稳定性,溶解性不佳,引起刺激性或疼痛等[3]。
然后,针对需要克服的缺点,确定改善后应具有的理化性质,同时确定前药的载体结构及所具有的性质,且在靶器官处能相应的释放原药发挥药效。
所设计的前药应具有的性质:在原药的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基团;原药与载体见的连接键应是化学稳定的,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能释放出原药;前药应易合成和纯化;前药和裂解掉的载体分子应无生物活性,无毒副作用[4]。
2.1.2 适宜衍生化的功能基及衍生化物醇羟基或酚羟基可衍生成酯或醚;羧基可衍生成酯或酰胺;氨基(包括胺、酰胺和亚胺)可衍生成烷氧羰等2.1.3应用与举例前药原理只要应用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克服药物首过效应;消除药物的不良臭味;改善药物在特定靶器官的释放等。
若原药分子中含有羟基,羧基或磷酸基,会因极性强或带有电荷而难以吸收。
应用前药原理设计合成原药相应的酯可改善该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利于肠道吸收或克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阿地弗韦是抗乙肝和HIV病毒药物,它的作用环节是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由于分子中含有游离的带有电荷的磷酸基而不利于吸收,制成双新戊酰氧甲基酯前药后,增加了脂溶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2.2.软药设计科学评价药物应从两方面来进行即药效和毒性,通常用药物治疗指数(TI)来表示药效与毒性关系:TI=LD50/ED50,药物的毒性涉及很多因素,有的属于药物本身的固有毒性,更多的是与它体内的代谢产物有关。
T(D)=Ti+T(Di…Dn)+T(Mi…Mn)+T(Ii…In),药物的这些毒性可能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使其应用的危险性增加。
软药是指一类本身要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呈现药效并达到治疗目的后,按预料的代谢途径和可控的代谢速率代谢,转变成无毒、无活性的代谢物。
软药设计可显著的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原药存在的或是在体内代谢物存在的较高的毒性,是药物设计的又一经典方法。
软药通常是在局部呈现药理作用,若分布或扩散到其他部位时,会迅速代谢失活,从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其所发生的失活过程是单一的低能量和高容量的酶促反应。
2.2.1 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易代谢的部分处于分子的非关键部位即非药效团;易代谢部分能被酶水解但分子骨架是稳定的;易代谢部分的代谢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是唯一途径;通过易代谢部分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谢速率;代谢产物无毒,低毒或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代谢过程不产生高度反应活性的中间体。
2.2.2 软药设计策略方案与举例只在局部呈现所需的药理作用而无全身性作用,为此要求软药的内在活性、水溶性-脂溶性、组织分布、蛋白结合率和代谢失活速率等有适宜的配置。
软药在体内代谢的制药酶系是水解酶,其中酯酶由于广泛分布于体内,多被应用为软药设计的靶标(导致软药失活的酶蛋白)。
(1)基于无活性代谢物的软药:将已知的药物或无活性的代谢物为先导物,经化学修饰或转变如电子等排体替换,设计的新化合物具有活性,但经一步代谢变成无活性物质。
雌激素软药设计:雌二醇的16位含有羧基时,无雌激素活性,但酯化后具有雌激素活性,给药后在体内很快便被酯酶水解失活。
(2)基于活性代谢物的软药:许多药物可发生多步氧化代谢,生成的中间体和产物与原药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往往可从中选择具有活性的。
对于多个活性代谢物(中间体),如果活性和药动学条件许可的话,通常用选用最高氧化态的活性代谢物作为软药,这样有活性的最高氧化态代谢物可只需一步反应便生成无活性的最终代谢物,尽可能的减少中间体的生成从而降低在体内的毒性。
丁呋洛尔为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分子中的乙基可氧化代谢成有活性的仲醇基、酮基代谢物,最后为无活性的羧基代谢物。
它们对大鼠心动过速抑制作用的ED50和半衰期如表。
从表中数据及最高氧化代谢物原则,应选择酮基丁呋洛尔作为基于活性代谢物的软药。
2.3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生物电子等排原理是先到化合物优化的常用手段之一,是将化合物结构中的某些原子或基团,用其外层电子总数相等(同价)或在体积、形状、构象、电子分布、脂水分配系数pKa,化学反应性和氢键形成能力等重要参数上存在相似性的原子或基团进行替换,而所产生的新化合物的一种方法[5],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进行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可大大加快药物先导物到药物候选物的转化,在药物结构的修饰和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