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色彩与造型及中美文化渗透初探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色彩与造型及中美文化渗透初探

论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中的角色造型并中美文化渗透初探[摘要] 1998年,迪斯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从题材本源、角色、色彩等,多处洋溢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渗透,美国动画设计师究竟从哪些中国传统美学中挖掘了创作该片的动画设计灵感,并用美国价值取向成功阐释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女性励志传说,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造型设计与角色塑造进行探究和分析。

并且从其中初步探索《花木兰》中有关中美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渗透。

[关键词]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传统美学中美文化冲突[正文]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北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勇战沙场,最终载誉而归的故事。

1998年美国迪斯尼根据这一故事打造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

该影片不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改编的,而是在花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美国人的想法,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

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

无论从剧情设计还是语言使用上,这部影片都有很浓厚的美国情怀和特色。

影片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手法上都渗透着美国文化的特征,其实是借中国元素外衣传递着西方的文化观念。

并且,其跨文化、中西合璧的身份使得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美国那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当中国观众在欣赏该作品时,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幽默风趣的美式表达,更应从跨文化的维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表达方式的特点。

尤其是在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如何从中国人的立场向西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动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一、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1.1《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亮点1.1.1对于木须龙角色塑造的解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

龙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象征,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凝聚力,彰显了中华精神精神内涵和实质,是全世界华人精神的联系和纽带。

上下五千年,龙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成为精神的集聚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在众多民族中的独特标志,中华文化纵横海内外的基本象征。

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一种流淌在炎黄子孙中的情感、一种血浓于水的情缘。

木须龙是这部动画片中独特的设计形象,美国人们都喜欢供养动物作为自己的宠物,木须龙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和身份出现的。

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配角形象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动画人物都有一个动物宠物或好友,例如灰姑娘仙杜瑞拉的宠物就是小老鼠葛斯和杰克,白雪公主的宠物和好朋友就是小矮人。

在影片《花木兰》中,木须龙的角色也是惟妙惟肖。

在西方国家远古神话中,龙是不善良的象征,其形象设计就是身体是蜥蜴,长着翅膀,身上带着鳞片,有蛇的身子,嘴中可以吐火。

于是,在电影中木须龙说明自己可以保护花家的所有人的时候,就是利用自己可以在口中喷出口的技能彰显自己的力量,传播西方人对龙的解释。

木须龙的形象设计尽管很多都使用了我国龙的传统元素进行设计,但是却缺少中国龙形象的威猛、正义、高贵身影,缺失一条需要别人保护的、力量柔弱的动物,影片中木须龙塑造的形象更像是一条害怕人的哈巴狗。

中国文化里龙的高大、尊严、伟岸,在影片《花木兰》里全然不见了踪影,失去了所应蕴含的精神内涵。

这条名为木须的中国龙,完全是美国化了的龙的形象,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加工和改造之后的产物。

美国人把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进行喜剧化、幽默化的处理,把一个传统、庄严、崇高的形象戏剧化,导致其最终成为了引人滑稽的小丑形象,然后实现美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曲解和歪曲的目的。

1.1.2对于顽皮奶奶角色塑造的解读电影的中间设计场景,老奶奶提着蟋蟀笼子在大街上奔跑。

这个场景和美国文化吻合,在美国文化中老年人都有童心,很多已经六七十岁老年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奋战,享受生活,打扮时尚,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样。

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中,老年人都是应该休息享清福的长辈,应该被大家尊重和爱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年轻人就会看做不爱戴长者,称之为不孝。

1.1.3对于蟋蟀角色塑造的解读与此同时,在电影中对于蟋蟀形象的塑造也不对。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蟋蟀经常出现,但是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富家子弟关在器皿或者笼子里面玩耍的工具,并不是什么幸福和幸运的象征动物,更加不可能被老奶奶以宠物形式在鸟笼子中,在大街上逛。

1.2 《花木兰》中所传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讽刺1.2.1《花木兰》中如何用西方思维阐释东方传奇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来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诗词《木兰辞》。

《木兰辞》的中心要旨主要就是为了孝义以及父母恩情,为了集体主义的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不屈艰苦的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个人对于家庭奉献精神。

影片在借鉴《木兰辞》核心精神的时候,最终彰显的核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融入了美国精神以及其文化内涵,尤其在人物刻画上,到处都充斥美国精神的影子,塑造了一部体现美国梦形象的影片。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精华,其主要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美国精神的缩影。

在广泛意义上的美国梦就是大家都普遍相信,只要是人们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谋求更好生活。

虽然这就是理想主义中的泡影,而且金钱主义之上的思想已经让美国梦没有动力,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讲,依旧是他们内心深入的梦幻。

小人物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体现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因此,美国迪士尼生产的《花木兰》也处处可见美国文化的外衣。

电影中的花木兰一直都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是一名安分守己的家庭妇女,其相亲并没有成功,其最终希望可以实现本身价值。

不但木兰是这样,其身边宠物木须龙和蟋蟀的理想也是如此。

实际上,木须龙不是祖先守护木兰的真龙,蟋蟀也没有幸运意义,但是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并没有“强大能量”和“不能成功”角色在经历了奋斗之后成功的例子,才彰显了美国精神主旨,就是不管在多么不幸的情况下,不管多么不堪,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奋斗实现价值。

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东方文化中的花木兰被赋予新的精神。

毋庸置疑,电影《花木兰》就是以中华文化的符号来彰显美国文化,以中国为主要的阐述对象,将花木兰精神为主要代表中华形象进行了全新解读。

《花木兰》是在中国传统故事的虚实架构下,但是其最终表述的却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重新解构,彰显了典型意义上的美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形象。

1.2.2《花木兰》中平等主义及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调侃美国迪斯尼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以为重孝道,为家庭奉献自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本身就具备了女性主义的形象。

迪斯尼对中国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赋予其西方的思想,因此,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花木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陌生的感觉,感受到电影中塑造花木兰形象和传统意义中我们熟知的花木兰形象大相径庭。

西方国家的女性主义说明,传统女性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来自父权社会的打压,女性要想谋取事实上地位平等,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度。

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努力,一样可以获得一番事业。

于是,影片《花木兰》中,其本身塑造成了女性主义的形象,影片创作队伍最终在花木兰的身上灌输了女性主义精神,利用加工和创作,让花木兰在父权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平等,阐述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如此之大,女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业,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素材和表现的主题都相得益彰。

影片一开始,木兰为了家人盛装打扮与媒婆见面,脸上厚厚的脂粉遮住了本来的个性。

这其中可以透视出一个现实: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是被看的一方,她们不得不盛装打扮,依靠自己的美丽,去取悦未来的公婆和丈夫。

可是木兰虽盛装打扮,可还是没能完全遮住自己的个性,惹了一系列的麻烦,惹恼了媒婆。

媒婆最后气急败坏地对木兰说“你可以看起来像个新娘,不过你永远不会为你家里争光。

”媒婆的话就彻底的否决了木兰通过嫁一个好婆家——这唯一光宗耀祖的方法来为家族争光的可能。

木兰搞砸了与媒婆的见面,她感到很对不起家里人,内心很是伤心和苦闷。

她知道自己的任性,会导致失去一切,可她还是擦掉妆容,决定“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做回原本的自我。

战争中木兰因为受伤,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于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本应成为英雄的木兰被赶出了军营,一切都只因为——她是女人!传统的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男子的权威是不容被挑战的,男人出征沙场,而女人只能在家中抚养孩子。

木兰的行为对父权制的秩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宰相命令李翔处决木兰,李翔欲提剑将她处决, 但念及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 便带领其他士兵离开,,把花木兰丢弃。

木兰在苍茫寂寥的雪野中突然明白:“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爹,我这么做,也许只是想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这样每当我看到镜子,就会觉得对得起自己。

”木兰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真正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依附于丈夫或婆家,来争得荣光。

这里彰显的是花木兰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其希望和男性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而她的这种思索、这种觉悟,是中国传统故事里的花木兰的思想中所没有的观点。

这种为了彰显自己能力而从军行为,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物女性来讲,是出乎意料的。

因此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中,塑造的是颠覆传统社会理念的女子形象。

这个女子,虽然有着中国女子的外表,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美国社会的血液,是一个美国化的形象。

木兰跑到京城跟李翔报信却不被相信的情节里,木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说你相信花平的,木兰就不一样了吗?”这句话反映出了父权制的本质,不论你的功劳成绩,只要你是女的,就会否定你的一切,抹杀你的一切。

是的,花平和木兰,只是名字不同,同一个人,她的社会性别不同,遭受的待遇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木兰又和其他人诉说这一消息,可是因她的女儿装扮,没有人愿意听她说。

木兰最终成就了她自己,而且是以自己身为女子的真实面目和性别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实现了为花家光宗耀祖的愿望。

最让人感动的是,木兰拒绝了皇帝赏赐的宰相官位,选择了回归故乡,仍然做回了父母的女儿——木兰。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女性主义色彩鲜明,其从军行为让其摆脱了父权社会中被奴役、被摆布的行为,而走向了独立的成长奋斗之路,最终实现了自我,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获得成功,甚至有些方面还强于男性,这也是对传统父权制文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