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调控途径摘要:“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中国梦,生态城市和谐持续谋发展。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探索城市发展的内涵和方向,规划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城市的提出顺应城市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研究生态城市的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生态城市的调控途径三个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诠释。
关键词:生态城市科学内涵基本特征调控途径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一个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
一.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
生态型城市是古人融合对人与自然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理想城市模式的重要方法。
它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生态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现在,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融合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拓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有的同志把生态城市理解为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生态城市必然是一个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而绿化非常好的城市不一定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它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文化气息浓郁,充满人情味,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勃勃生机与活力。
它不仅是一个有绿色点缀的居住环境,而且是关心人、陶冶人、以人为本的聚集地。
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每代人都要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负责,通过发展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人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人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
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人类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
今天,人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的发展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途径转向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到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
3.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好形式。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系统圈,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
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其内涵、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与生态城市基本一致,差别仅仅表现在生态化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
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生态型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将生态学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生态型城市。
所以说,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也是具有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交通体系、迅捷的信息网络、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完善的市政服务系统,等等。
4.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集合体。
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在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包括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居民身心健康、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生活满意,有一个自由、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化与经济融合一体,共同展现着城市的生态特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生态建设,它是建筑、文化、园林的有机结合,并在经济、文化及技术等层次有着深刻且多层次叠加的内在关系,所以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生态型城市的核心。
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
它是存在于经济、社会、环境、居民四者之间的和谐,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生态型城市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既是和谐的支配者,也是和谐的最终受益者,人与自然环境、城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其中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做每一件事都应充分考虑人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谈论人与环境的和谐时,是以将人类的活动控制在以不打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链条为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只要把握住这一底线,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存在的城市。
2.整体性:生态型城市的要义。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不急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城市是生物圈内人为的,并且经过人工修饰和创造的生态系统。
生态型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生态型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也是一个由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成的生态系统。
3.持续性:生态型城市的基石。
生态型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任何事物想维持一定的生命力,必须具备可持续性,生态型城市也是如此。
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因此,建设生态型城市,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以维持城市本身的健康运行。
4.区域性:生态型城市的方法。
生态城市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善结合的产物,是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的开放系统,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三.生态城市的调控途径。
城市生态环境调控就是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高效、和谐原理去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流动,使之达到平衡、协调的目的。
1. 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
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占用的生态位,以提高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
其基本内容包括:能源结构的改造,生物资源的利用,物质循环与再生,共生结构的设计,资源开发管理对策,化学生态工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等。
2. 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工具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势与劣势、问题与潜力,进行辨识、模拟和调控,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一种软科学研究过程。
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有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数学规划法等传统硬方法及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软方法,如系统动力学法、层次分析法、环分析和专家系统等。
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调整、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增强和完善城市共生功能并改善城市决策手段,建立灵敏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3. 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城市系统受人的行为所支配,而人的行为又受其观念、意识所支配。
因此,在城市管理部门及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包括系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持续发展的意识等),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最终克服决策、经营及管理行为的短期性、盲目性、片面性及主观性,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是城市生态调控最迫切、最重要的一环。
生态城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应为自然地理层。
这一层次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第二层次是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系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第三层次即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生态城的衡量指标:一是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物质能量的流畅程度;二是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的组织合理程度;三是自我调节能力,测度城市的生态成熟度。
“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中国梦,生态城市持续和谐谋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指出生态城市是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1.《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