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安岳县北坝小学廖建勇[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以及练习设计的人性化来阐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作用和途径。
[关键词] 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阐述。
然而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教师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大力气让学生去学习、去研究,而结果学生往往学习得不太令人满意,遇到实际问题也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应用题题材陈旧、脱离实际、学生不喜欢;方法模式化,只就题论题、就题解题;教学目标单一,学生所学到的仅仅是机械的、呆板的解题策略。
这种只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分析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展示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即如何重视在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数学来满足实际问题中的特殊需求,从而把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把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下面笔者就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㈠教学目标整体化《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知识技能目标,而且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过程性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应用题教学的目标不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会解答应用题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㈡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设计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较以前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课堂,把学生关心的重大事件、熟悉的环境、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可以采用改编、提炼等策略,使应用题的题材更具有现实性、可探索性,从而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⒈调整教材内容。
当教材中的应用题题材老化,数据过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数据作调整、改编,提出学生感兴趣、贴近他们实际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的题材。
例1:省编第九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4,采用的是:“冬岙村1991年人均收入是1700元,比1978年的人均收入的6倍还多32元,这个村1978年人均收入多少元?”教学时,正值学校的新校舍落成,学生对新校舍还充满好奇。
于是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猜猜宁波市最高的大楼是哪幢?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中农信大楼,它的高度为135米。
教师抓住机会,再提供两条信息,让学生猜一猜新校舍的高度。
这两条信息是:中农信比教学楼高度的6倍多15米,中农信比教学楼高度的7倍少5米。
学生便根据教师给出的三条信息编出两道应用题,即“中农信高135米,比教学楼高度的6倍还多15米,教学楼多高?中农信高135米,比教学楼高度的7倍还少5米,教学楼多高?”由此展开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讨论解决了数学问题,也知道了新校舍的高度。
这样就把离学生实际较远的例题改编成了学生身边存在的,学生充满好奇的题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⒉提炼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等,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
例2:在教学第12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了解生活中某些事物各部分的比。
学生有的去工地调查,了解混凝土的配成比;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去询问家长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便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得到的资料,编一编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这样由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来解答的教学过程,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理解了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更加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⒊引进开放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在现实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的状态之下,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以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提高。
例3:在教学第12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安排一个实际应用题:求实电器公司,有经理1名,中层干部5名,员工30名,年底结帐结余150万,公司打算30%—50%作为明年的流动资金,其余用于奖金分配,请你做一回公司财会主管,1)制定奖金分配比。
2)合理安排这笔钱。
对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分配方案。
如:①留40%作为明年的流动资金,刚好适中。
150×(1—40%)=90(万)经理:中层:员工(个人比)=15:3:115+3×5+1×30=60经理:90×(15/60)=22.5(万)中层:90×(3/60)=4.5(万)员工:90×(1/60)=1.5(万)②留50%作为明年的流动资金,为明年更好地生产。
150×(1—50%)=75(万)经理:中层:员工(全部)=1:2:21+2+2=5经理:75×(1/5)=15(万)中层:75×(2/5)=30(万) 30÷5=6(万)员工:75×(2/5)=30(万) 30÷30=1(万)…………学生设计了很多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学生都有充足的理由进行说明。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方式和不同价值观。
㈢呈现形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标牌、对话等都可能带来数学信息。
它们呈现形式可能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信息也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需要重新去组织。
所以,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尽量多样化,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
⒈图表式应用题以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应用题的实际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4:在教学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图文信息,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选择有关信息我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⒉谈话式应用题在教学中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例5: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说:“同学们,周老师的家住在哪,你们知道吗?”“我家在奉化。
上星期天早上,我从宁波南站坐车子回奉化,中途不巧,车子抛锚了。
当时,我看里程路牌,正好是18千米,司机说刚好行了全程的1/3 ,请同学们帮周老师算一算,从宁波南站到奉化的全程有多长?”让学生通过这个谈话来整理编写一道分数应用题。
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老师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⒊前后联系式应用题在应用题条件的展示中,注重前后相联系。
例6: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学生已经解答了“参加校庆演出的演员一共有360名,其中老师和学生的比为1:5,参加演出的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之后,教师出示一幅情景图,其中一位嘉宾问:“参加演出的男、女同学各有几人?参加舞蹈的同学有多少人?”再给出这样的信息:参加演出的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比是1:3;参加舞蹈、器乐、声乐的同学比是4:6:5。
学生有了这几条信息还不够,还要根据前面的解答,选取学生演员的人数才能解决。
从而训练了学生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⒋实际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往往提供生活中多变的实际形态,让学生解决,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7: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张定货单,让学生来完成。
请你配制什锦糖。
⒌组合式应用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常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包括信息是多余的,也可能是不足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灵活地筛选、处理,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经常要给学生提供很多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最终找到答案。
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由地组合,让学生在选择条件、问题编题的过程,就是一种选择、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㈣教学过程探索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一个“问题情景——数学问题——探究模型——应用实际”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历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就让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例8:⒈创设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熟悉的天一广场,带学生去走一走,看一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如喷泉水柱高达40米等。
⒉抽象数学问题提供三条信息:1)喷泉水柱高达40米。
2)水幕电影的高度比喷泉水柱的高度多1/2。
3)水幕电影的宽度比喷泉水柱的高度少48%。
让学生编分数应用题。
⒊构建问题模型学生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来解决自己喜欢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⒋实际应用请学生帮助教师在天一广场内挑选合适的彩电。
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从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是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㈤练习设计人性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要创设条件和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所以要增强练习应用实践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9: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在最后安排这样的一个实际应用题:周老师也去逛了逛天一广场,想购买一台34吋大屏幕彩电。
我事先去长发商厦了解有关商品信息:长虹:4000元索尼:6500元西湖:3000元,又了解到天一广场内的苏宁电器超市比长发商厦的便宜10%,又加上开业酬宾9.8折优惠,请你帮我选择一款彩电,并算一算要多少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不同品牌的彩电,把生活中的打折、优惠等促销方式理解得非常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