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栏目剧》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主推的一档节目,是社会与法频道改版以来最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
它采用栏目剧形态,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段,与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广泛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
节目题材多以当代都市生活为主,侧重情感、职场、生存——爱情、友情、亲情、婚姻、伦理、案件、悬疑、惊悚等等,内容多元化。
节目以普法为核心内容,充分结合当代都市人情感、学习、工作、生活等的特点,讲述现代人在法律的认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同时展示公、检、法、司工作中突出的成绩。
一、《普法栏目剧》兴起背景:电视节目发展至今,它的性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宣传品主导、作品主导和产品主导。
第一阶段它主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正确宣传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实现意识形态功能。
第二阶段主要探索传媒和艺术特征,建立节目创作与传播的新观念。
第三阶段主要实现节目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非虚构领域民生新闻声名鹊起,虚构领域综艺节目异军突起。
一方面,电视节目市场化和产业化带来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促进节目大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同质化。
另一方面,国家的普法宣传需要合适的传播平台。
比较有影响力的栏目剧有浙江影视频道的《本塘第一剧》,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湖南台的《故事会》,这种本土新闻栏目在题材、表现方式、方言选择、群众演员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摸索和创新,积累了有效的创作方法。
结合国家普法宣传,普法栏目剧也应运而生,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央电视台的《法制编辑部》、《普法栏目剧》等。
其中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普法栏目剧》栏目自2011年开播以来,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该栏目的收视率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社会效益良好。
在三年多的创作实践中,《普法栏目剧》大胆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在内容、形式和播出方式等方面突破创新。
二、节目定位《普法栏目剧》在中国率先引入影视戏剧理念讲述故事,把真实事件戏剧化。
节目悬念迭起,环环相扣,感性和理性并具,旨在引领公众普遍认同法治观念和生活理念,突出时代与人类的恒久价值。
1.新闻纪实性。
普法栏目剧取材于真实的案例,重视实事新闻热点。
它的重点不在于重复报道或者解读法制新闻事件,而在于通过故事演绎,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法律依据,以普法为核心,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民主与法治精神。
它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和处理栏目的新闻性。
首先,事件真实。
《普法栏目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的是老百姓的情感故事,有的是刑侦案件。
栏目以新闻事件为素材,对其加工整理、演绎推理,展开故事创作。
或者把新闻作为节目的缘起与由头,选择热点话题切入,营造悬念,展开故事情节。
浙江广电集团《本塘第一剧》制片人杜闻伟认为:“新闻是栏目剧发展的第一营养源”,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方向不是电视连续剧,而是以新闻性为主要元素,再结合方言等其他元素,最终生成一种感性的、独立的电视产品。
其次,事实准确。
故事取材的新闻事件、案例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清晰,故事的框架建构与真实事件相符合,事件的逻辑方向与事实吻合。
一旦故事的发展逻辑违背了人们生活经验的感知,就会被质疑作假。
第三,公益品质。
《普法栏目剧》的制作周期比较长,时效性不如新闻,但是它向全社会普法的公益品质,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坚守新闻的初衷。
《普法栏目剧》偏重于底层老百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涉法事件与问题。
2.戏剧化。
栏目剧和电视剧都是剧,原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在全国首创“电视栏目剧”形态,他在2004年“国际情景剧研讨会”上阐述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电视栏目剧具有“五化一性”,即“形态生活化”、“内容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景真实化”和“观众参与性”。
马及人特别强调栏目剧是情景喜剧和电视剧杂交的产物,它既具有电视剧的品性,又吸收了情景喜剧的特征。
在两种形态的剧之间,存在着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栏目剧就存在于这一地带之间。
栏目剧以“故事”为节目核心,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对真实事件、案例进行再度创作,通过“纪实剧”、“情景剧”的表现手法传情达意。
对于《普法栏目剧》来讲,一方面它以社会传奇、生活百态、情感纠葛和警世奇案为题材,设计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避免矛盾反复纠葛,用好莱坞式光明的大结局给人正面的能量。
《普
法栏目剧》侧重于以“悬念”手法推动故事情节。
第一种情况,结局保持悬念。
先告知观众故事的人物关系、事情的初始面貌和性质,然后观众被引入故事情境,跟随着情节的展开,探索未知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第二种情况,过程保持悬念。
先告知观众人物关系、故事的结局,引发观众的好奇与关注:故事的过程是怎样的?侧重于展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展现过程中,释疑解惑,慢慢释放观众的悬念感。
“悬念”是故事戏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首先是一都影片的故事素材的戏剧化,或者说以最紧扣心弦的形式表现戏剧性情境。
”《普法栏目剧》使用悬念手法,创造激情,保持激情,有效地将“普法”知识融汇在故事情节之中,给枯燥的法理赋予了生动可感的形式,对普法栏目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
3.现实服务性。
栏目用一个故事承担许多服务点,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正确。
它一方面规避民族、宗教、地域等敏感问题,尊重大众审美取向的道德伦理。
另一方面开拓“社会建设”内容资源,加强普法,强调服务。
“以人为本”的处理方式、法律知识点的普及等立足于人情人性。
同样的故事,在人物追求、语言个性、人物关系、时尚话题等方面,与时代接轨。
创作过程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和情节,将人物刻画得丰满而真实,立足于人情人性,从一个鲜活的人身上,体现一种崇高品格和老西藏精神,体现“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
三、节目组织1.体裁差异化。
以小制作成本把握电视制作的平民化脉搏,讲述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期,小人物不知法、不守法、违法等带来的一系列百姓故事,在其命运沉浮中突显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2.叙事组织的局面思维。
创作目的决定叙事视角及事件的选择:普法宣传,避免了为故事而故事。
先把真实的案例分解,提取故事元素,实现戏剧化对应。
然后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二度创作。
3.全知视角的主持人设置。
设置主持人介绍故事背景、推进故事发展及相关法律链接,适时引导和控制节目的情节方向、宣传普法教育意义。
每集除片头片尾外,主持人出场串词3次,或者推进故事进程,或者讲述相关法律点。
综上所述:《普法栏目剧》在节目定位、叙事组织策略、市场差异化竞争等环节,尝试创新与突破。
凡此种种设计,都为实现栏目的基本定位: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
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尝试是成功的。
栏目剧带动了一个新节目形态的发展和繁荣,《普法栏目剧》作为“纪录剧情片”,更为普法宣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分说。
它此后的成长空间是未知的,而未知的领域蕴含着更多可探究的空间。
结语:1、本文重点探讨央视《普法栏目剧》栏目的创新性元素。
它是新闻性和戏剧性交叉的产物,它的成功启示我们在交叉地带寻求节目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节目有机的杂交,给节目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2、在节目组织过程中,注意使用体裁差异化叙事策略和局面叙事思维。
《普法栏目剧》作为“纪录剧情片”,它的生长空间、生长形态、节目走向等值得进一步关注。
思考题:1.怎样理解《普法栏目剧》的节目定位?2.《普法栏目剧》的节目组织有什么特点?3.怎样理解《普法栏目剧》叙事组织的局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