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和太阳的周年运动

14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和太阳的周年运动

十四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和太阳的周年运动
1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和不同纬度处天球的旋转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地面观测者直接观测到的天体的运动叫做天体的“视运动”。

引起天体视运动的因素很多,对于太阳系内的天体而言,地球公转运动和天体自身的空间运动是形成视运动的一种重要因素;对于较近的某些太阳系外天体,地球公转运动所引起的周年视差和太阳运动带来的长期视差,以及岁差、章动、光行差、自行和大气折射等因素都能影响天体在天球上的视位置。

但是这些影响不是造成天体视运动的主要因素,通常不把它们归属于天体视运动研究的范围。

造成天体视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每天自转一圈,所以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叫做“周日视运动”。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观察者在地球上看来,天体在一个恒星日内沿着平行于赤道的小圆,在天球上自东向西运行一圈。

这个圆圈称为天体的周日平行圈。

周日视运动是一切天体最显著的视运动。

◆太阳的视运动
地面观测者直接观测到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叫做“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分为两种: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觉效果,它造成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见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是古代历法的依据》一节),它导致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相对位移。

太阳在天球上周年视运动的轨迹是黄道,运动方向是由西向东,每年运行一圈,每天约移动1°。

黄道被分成了十二等份,每等份约为30°,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

太阳每月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附近的星座命名,这些星座称为“黄道十二宫”。

每“宫”对应于一个月,太阳每月进入一“宫”。

民间所说的某人是某某星座,就是指他(她)出生的那一个月太阳在哪一个星座。

◆月球的视运动
地面观测者直接观测到月亮在天球上的运动叫做“月亮视运动”。

月亮视运动也有两种运动组成,即除了地球自转造成的周日视运动外,还有月亮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公转运动。

由于月亮每月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地面的观测者能看到它每天在星座之间自西向东移动13.20。

这种运动使它的赤道坐标(赤经、赤纬)和黄道坐标(黄经、黄纬)不断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一系列变化:一是月亮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是在一年内不同的日期,月亮出没的时间、方位和中天的高度出现变化:①出没的时间,每天平均推迟50分钟。

②出没的方位和中天的高度,由于在一年内不同的月份,月球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不同,在不同的季节里,月亮出没的方位、中天的高度和在天空照耀的时间也明显不同。

以北半球的“满月”为例,夏季满月出没的位置与冬季太阳出没的位置相仿: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中天的高度较低,在天空照耀的时间较短;冬季的满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中天的高度较高,在天空照耀的时间较长。

其他月相也有类似情况。

◆不同纬度上的天球旋转
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天球的旋转是不同的。

①在地球北极上(下图A)。

这时天极P与天顶Z 重合,天体的周日平行圈都与地平圈平行,所有天体都不升不落,永远保持同一高度。

地球北极的观测者只能看到天球北半部的天体,南半部的天体位于地平线以下。

在地球南极,情况正好相反。

②在地球赤道上(下图B)。

天极落在地平圈上,天体的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垂直,天体在垂直地平圈的圆圈上作周日视运动。

因此全天的天体都可以看到。

天体在周日视运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方位角和高度,每天有12小时在地面上,12小时在地面以下。

③在地球中纬度(0<Ф<900 )上(下图C)。

图A 图B 图C
因天轴与地平圈成一倾角Ф,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成900――Ф。

在地球北极附近,北天极P靠近天顶Z,周日平行圈和地平圈的交角很小。

当观测者向低纬度移动时,天极P的高度逐渐下降,周日平行圈和地平圈的交角逐渐增大,见到南天的天体逐渐增多。

2 天体中天的高度和永不升落的天体
由于地球公转等因素的影响,一年中不同的时间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轨迹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对太阳系的天体,特别对太阳和月亮有较大的影响。

它们的赤道坐标、中天的高度、出没的方位等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而对恒星的影响则很微小。

◆天体中天的高度
天体经过观测点子午圈称为“中天”。

经过天极和天顶所在点的半个子午圈时,位置最高,称为上中天;经过天极和天底所在点的半个子午圈时,位置最低,称为下中天。

中天时天顶Z,天极P,天体σ都在子午圈上。

因此由下图可以得到,上中天的天体高度h=900-Ф+δ;下中天的天体高度h=Ф+δ--900。

式中Ф为观测点地理纬度,δ为天体赤纬,h=900-Z是天体的地面高度。

由于天体在上中天时位置最高,受到地面光线和大气折射的干扰最小,所以是观测的最好时机。

◆天体的升落
天体经过观测点的地平线叫做“天体出没”,也称“天体升落”。

从地平线下上升到地平线上,谓之“上升”。

反之,从地平线上没入地平线下,谓之“下落”。

永不上升和永不下落的天体没有出没现象。

天体的升落与观测点的地理纬度Ф密切相关,Ф越高,永不上升和永不下落的天体就越多。

在Ф=900,的北极上,南半球天空的天体永不升起,而北半球天空的天体(见下图)永不下落。

在Ф=900,的南极上,情况则相反,南半球天空的天体永不下落,北半球天空的天体永不升起。

在Ф=00的赤道上,整个天空的天体都有上升和下落的现象。

天体的升落不仅与观测点的纬度有关,还同天体的赤纬δ有关;满足于关系式δ≥(900-Ф)的天体永不下落;满足于δ≤(900-Ф)的天体永不上升;满足于-(900-Ф)〈δ〈(900-Ф)的天体,周日平行圈一部分在地平面上面,一部分在地平面下面,因此有的天体上升,有的天体下落。

我们来看三种情况的天体:
⑴在天赤道以北的天体。

周日平行圈大部分在地平面以上,每天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
向下落,在地平面以上的时间在12小时以上。

⑵在天赤道上的天体。

每天从东点E升起,从西点W落下(参见《天球上的四方点》)。

由于地平面平分赤道,所以每天在地面上面和下面的时间各为12小时
⑶在天赤道以南的天体,周日平行圈大部分在地平面以下,每天从东南方向升起,在西南方向落下,在地平面以上的时间在12小时以下。

天体出没的时间
天体出没的时候都位于地平面上,因此它的天顶距Z=900,由(2.3)式得,
Cost=-tanФ tanδ(5.1)
(5.1)式给出两个时间值t和-t.,它们分别代表天体“出”和“没”的时间,假设用s E和s w表示“出”和“没”的时间(恒星时),那么,s E= a-t 和 s w=a + t,(5.2)由于地面大气折射ρ对天体的天顶距有34′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应将它考虑进去。

而对于有一定圆面的天体,还需考虑天体的角半径r的影响。

此外,在计算月亮“升起”的时间中,还应考虑地平视差P的影响。

考虑这些因素后,(2.3)式中天顶距Z应当用900+ρ+r-P代替,于是计算公式变为 cost=〔cos(900+ρ+r -P)—sinФ sinδ〕/cosФ cosδ。

(5.3)式中Ф和δ是观测点的地理纬度和天体的赤纬。

太阳平均角直径r 为16′,因此对于太阳,cost=〔cos90050′—sinФ sinδ〕/cosФ cos
δ。

(5.4)
而对于月亮,除了大气折射和角直径外,还有平均为-57′的P的影响,因此月亮“升起”时刻由cost=〔cos89053′—sinФ sinδ〕/cosФ cosδ(5.5)
天体出没的方位
根据上图,利用(1.3)式,可以求得天体“出”和“没”的方位角cosA=sinδ/ cosФ(5.6)利用(5.6)可以求得A 和-A两个值,其中A对应于天体“出”的方位角,记为A E,-A对应于天体“没”的方位角,记为A w=3600-A E,,,于是对于月亮则有:
sinA =-cosδ sint/sin (900+ρ+r -P) (5.7)
式中t由(5.5)式计算,其他量均与前面公式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