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污染及预防精讲

食品污染及预防精讲

食品污染及预防精讲(一)2009年04月21日 9:10 阅读次数:621 常见细菌性污染的菌属、危害及预防要点:致病菌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结核病;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食物中毒;非致病菌引起食物腐败变质;预防要点:加强防止食品污染的宣传教育,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销售过程以及食用前的各个环节应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合理贮藏食品,控制细菌生长繁殖;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彻底杀灭细菌;细菌学监测。

2 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并失去实用价值的一种变化。

3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过程、鉴定指标、卫生学意义及控制措施:原因: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环境因素;微生物的作用。

食品腐败变质实质上实施品种的营养成分的分解过程。

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

控制措施:低温防腐;高温灭菌防腐;脱水与干燥防腐;提高渗透压防腐;提高氢离子浓度防腐;添加化学防腐剂;辐照保藏防腐。

4 食品细菌污染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5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特性:见书199页图2-4-1,能够溶解于氯仿、甲醇及乙醇等,但不溶于水、己烷、石油醚和乙醚中,耐热。

6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危害及预防要点: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性;预防:防霉、去毒、经常性食品卫生监测。

7 赭曲霉毒素、产毒条件、污染的主要食品、毒性及预防措施: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产生的一组真菌代谢产物;产毒条件:在30度和水分活性为0.95条件下生成最多;主要污染玉米、大豆、可可豆、大麦、柠檬类水果、腌制的火腿、花生、咖啡豆等;危害肾脏、肝脏,致畸性;预防措施:防霉去毒,限制含量。

转自学易网 8 展青霉素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霉变的面包、香肠、水果、苹果汁、苹果酒和其他产品;危害:抑制细胞及组成的生长;预防措施:防霉限量。

9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谷物及饮料;危害: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作用及致畸作用,部分有弱的致癌作用;预防措施:防霉去毒,加强检测及制定食品中限量标准。

10 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和3-硝基丙酸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谷类、大米、大麦、玉米;玉米赤霉烯酮导致生殖系统毒性作用,伏马菌素导致慢性肾脏中毒,致癌,3-硝基丙酸导致神经系统、肝、肾和肺损伤;预防措施:防霉限量。

转自学易网 11 农药污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直接污染、间接污染、生物富基作用与食物链;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有机磷农药:引起急性中毒。

预防措施: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加强对农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限制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

12 有毒金属污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污染途径:工业三废,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污染,某些地区自然环境种本底含量高;贡对人体的危害: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周围神经髓鞘脱失;镉对人体的危害:损害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铅对人体的危害: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砷对人体的危害:具有致突变性,可导致体内外基因变突、染色体畸变并抑制DNA损伤的修复;预防措施:消除污染源,制定各类食品中有毒金属元素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严格管理有毒害金属及其化合物。

13 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影响合成的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N-亚硝化剂和可亚硝化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影响合成的因素:PH值,胺的种类与亚硝基程度,微生物;致癌;与防:制定食品中的含量基残留量标准,防止微生物污染及食物霉变,阻断亚硝胺合成,使用钼肥。

14 多环芳类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污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常温下为针状结晶,浅黄色,性质稳定;熏烤食物污染,油墨污染,沥青污染,石蜡油污染,环境污染食物;间接致突变;减少污染,限制含量。

15 杂环胺类化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烹调方式,食物成分;引起致突变和致癌;改变不良的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灭活处理,加强监测。

转自学易网 16 二英类化合物来源、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焚烧,农药生产,氯气漂白;具有不可逆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毒性;减少二英类化合物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含量,控制垃圾焚烧和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17 常用塑料的种类、用途、及其卫生问题:聚乙烯和聚丙烯(薄膜编织袋食品周转箱),聚苯乙烯(快餐盒饭),聚氯乙烯(薄膜及装液体的瓶子),聚碳酸酯塑料(食品模具,婴儿奶瓶),三聚氰胺甲醛塑料与脲醛塑料(食具),聚对苯二加酸乙二醇酯塑料(复合薄膜),不饱和聚脂树脂基玻璃钢制品(食品的贮槽,水箱)18 污染食品的常见杂物、污染途径及预防措施:灰尘烟尘,毛发,生产时的污染,食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食品运输过程的污染,意外污染,掺杂掺假;加强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的监督管理,执行良好生产规范,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和检验设备,制定食品卫生标准。

19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核爆炸试验,核废物排放不当,意外事故核泄漏;对人体的危害在于长时期体内小剂量的内照射作用;加强卫生防护和食品卫生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妥善保管食品。

转自学易网1粮豆类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真菌和真菌毒素污染,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仓储害虫,其他污染,保存方式2 蔬菜和水果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农药残留,腐败变质与亚硝酸盐含量;保持新鲜,清洗消毒,蔬菜、水果卫生标准。

3 畜禽肉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标准:腐败变质,人畜共患传染病,宰前死因不明,药物残留,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

4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概念、常见病种、危害:对人有传染性的牲畜疾病;5 水产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标准:腐败变质,寄生虫病,工业废水污染;见书229页。

6 蛋类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标准: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其他卫生问题;蛋类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7 奶及奶制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标准:微生物、致病菌;8 冷饮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污染;9 冷饮食品的主要卫生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细菌指标。

10 食物中毒的概念: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和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11 食物中毒的特点:呈爆发性,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与食物有关,不具传染性。

转自学易网 12 食物中毒分类:细菌性,有毒动植物,化学性,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

13 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以夏秋季为主,多为动物性食品,由加工用具等交叉感染;急性胃肠症状;潜伏期为12-36小时,初期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后为呕吐、腹泻、腹痛、发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腹泻一日数十次,为水样便;防止污染,高温杀灭,控制繁殖。

14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以夏秋季为主,主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食品,被污染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保存时间过长;刺激呕吐中枢致病;起病急,潜伏期短,典型的胃肠道症状,剧烈而频繁的呕吐,水样便,儿童发病较多,病程较短;防止污染,防止肠毒素的形成。

转自学易网15 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以冬春季为主,主要为家庭自制品,被污染的食物为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退行性变、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及血栓形成;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天不等,表现为运动神经麻痹症状,病死率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自制发酵酱类时,原料要保持清洁新鲜,经常日晒,不吃生酱,可加热致死。

16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多在6-9月份高温季节,主要为海产品,为烧熟煮透及熟制品污染后未再彻底加热;副溶血弧菌活菌所致,引起组织病变,潜伏期6-10小时,发病急,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剧痛等,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少数可休克,昏迷而死亡;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加工海产品要少数煮透,调制海产品生冷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

17 O157:H7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多以发达国家多见,北方较南方多,以爆发式流行,中毒食品多是肉及肉制品、奶制品、蔬菜、新鲜果汁等,多在夏秋季;起病急骤,潜伏期为2-9天,突发性的腹部痉挛,腹泻,呼吸道症状,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神经障碍等;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及肉等动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感染,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安全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集体免疫力。

河豚鱼中毒的毒性物质、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河豚毒素对热稳定,河豚的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发病急,潜伏期10-45分钟,先感觉手指、口唇等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等肢端麻痹,甚至全身麻痹成瘫痪状,严重者眼球运动迟缓,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然后言语不清,青紫、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捕捞时必须将河豚鱼剔除,水产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严禁出售鲜河豚鱼,加工干制品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大操作程序,加强宣传河豚鱼的毒性及危害,学会识别河豚鱼,不擅自吃沿海地区捕捞或捡拾不认识的鱼,严禁饭店、酒店自行加工河豚鱼。

转自学易网18 引起组胺中毒的常见鱼类、中毒表现和预防措施:青皮红肉鱼类,如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等;潜伏期为0.5-1小时,主要症状为脸红,头晕、头痛、心慌等,部分病人出现眼结膜出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腹痛、全身潮红、血压下降等,发病快,症状轻,恢复迅速,偶有死亡病例;不吃腐败变质的鱼,选购鲜鲐鱼等要特别主要其鲜度,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不新鲜、鱼体无弹性时不得食用,食用鲜咸鲐鱼时,烹调前应去其内脏,洗净,切成两寸段,用水浸泡4-6小时,不宜油煎或油炸,由国民性及患者,以不吃此类鱼为宜。

19 毒中毒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中毒表现:胃肠炎型(恶心、呕吐、阵发行腹痛、水便样、每日多达十余次),神经精神型(复杂多变、神经兴奋,类似精神分裂症),溶血型(溶血型黄疸、肝区疼痛、抽搐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脏器损害型(潜伏期10-24分钟、胃肠炎期、恶心、呕吐、腹痛、水便样腹泻、假愈期,症状暂时消失、脏器损害期、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日光性皮炎型(颜面肌肉震颤、手指脚趾疼痛、露出日光部位皮肤出现肿胀);转自学易网 20 毒中毒的预防措施:停止食用并销毁,进行宣传,教育当地群众不要采野蘑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