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收稿日期:2010-06-25 修回日期:2010-07-2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ZZ030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润喜(1984-,男,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电子政务;徐晓林(1956-,男,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网络舆情。

情报研究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A Study on t he I m pact on the Collective Incident by I nternet Public O pi n ion曾润喜徐晓林(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多元、主体主导、群体极化和虚实互动等特征,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依照加值理论,网络舆情从四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同时对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引导和反思可以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中图分类号 D 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1012-0001-040 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 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网民规模增大的同时,其活跃度也正在提高,并由自在群体向自为群体转变。

在此背景下,由网络舆情所产生的一系列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不仅影响着网络社会,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带来了挑战。

如邓玉娇事件#、石首事件#、 7 5乌鲁木齐事件#等,尽管其引发原因不尽相同,但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关系,都是在事件发生后,产生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关注,进而又由于这种关注推动或恶化了事件的进展,给党和政府对该事件的妥善处置造成了干扰和压力。

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作为回应,学界对此保持了极大研究兴趣,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如从网民角度出发,认为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1]。

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具有流言广泛传播、信息传播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倾向等特征[2],对政府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冲击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弱化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以及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和街头政治的导火索等[3]。

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什么特征会诱发群体性事件?又是如何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1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4],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一种情报信息。

由于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舆情较其他舆情形态而言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传播模式。

1 1 内容多元性网络舆情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被公认为第四媒体#,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话题多元性。

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

二是内容载体丰富。

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时通讯、博客、维基以及逐渐兴起的3G 传媒等都是网络舆情信息的载体。

三是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舆情不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

内容的多元性导致无序的噪音增多,往往容易对决策者产生干扰,更为严重的是,网络舆情中常含有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以及情绪化信息等,而民众又缺少一定的机制和手段对其进行过滤,很可能产生三人成虎#、坑蒙拐骗#、蛊惑人心#等不良结果,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情报杂志J OUR NAL OF I NTELL I GENCEV o.l 29 N o .12D ec . 2010最终对社会造成危害。

1 2 主体主导性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是网民,网民在网络舆情产生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网络舆情的数量、质量和向量。

我国的网络舆情主体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的行为主体。

一方面,网民的规模逐步增大,已超过4亿用户;另一方面,无论是网民的性别、年龄结构还是学历、职业结构,都越来越接近现实人群结构。

而由于网络舆情主体与现实行为主体的相似性,因而网络舆情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社会民意。

与此相伴的是网络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崛起,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频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现实社会中的消极公民#开始在网络社会转变为积极公民#。

不过,尽管如此,网民的表现依然存在众多不足。

一是主观性较强。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5]出现网络舆情诱发事件时,网民的第一反应言论首先是凭借直觉,即不深入思考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表达观点时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容易形成偏见。

二是容易集体无意识,出现从众心理。

网络共同体的存在和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某种情绪极易得到快速传染。

1 3 群体极化性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

即网络群体对于某一观点的多次讨论会形成若干自有观点并在群体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这一群体对该观点深信不疑,从而影响其认知、态度或行为倾向等。

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群体极化的现象不止存在现实社会中,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社会。

在网络社会,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7]。

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6]1 4 虚实互动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舆情积极反映现实。

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8]。

二是网络舆情反作用于现实。

网络舆情既可以加速现实事件的爆发或恶化,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有效预防和治理现实事件。

三是网络舆情与现实同步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3G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一方面网民可以随时将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博客、播客等微内容传播形式实时上传到网络并进行实时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互动。

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陆续将内容搬到了互联网并开设讨论版块,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由于不具备新闻采访资格因而倚重于传统媒体内容。

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使得私人领域的事务上升到公共层面,丰富了公共领域的内容;公共领域的事务被私人领域所关注和讨论,扩大了私人领域的事务范围。

2 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释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这些事件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这些因素间存在着较为固定的逻辑联系[9]。

其中典型代表理论是斯梅尔塞提出的加值理论。

斯梅尔塞加值理论认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都是由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即有利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结构性诱因,由社会结构所引发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一般化信念的产生,出发社会运动的因素或事件,有效的社会动员,社会控制力的下降[10]。

这六个因素可以依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如图1所示。

图1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模型这六个因素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条件,随着上述因素依次形成,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

一旦六个因素全部具备,群体性事件必然会发生[9]。

仔细考察这一模型,我们不难发现,首先,由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条件,可能会引发特定的群体性事件;其次,在有了结构性诱导因素和结构性怨恨、剥夺感之后,需要形成一般化信念,即对某一问题产生共同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触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或事件一旦存在,在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力下降的情况下,群体性事件就产生了。

通观整个过程,网络舆情及其传播能够在此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2 1 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导致人们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增加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就业形势、分配不均等都是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的可能结构性诱导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性特征,这些事件在网络空间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被人们所看到并讨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由政府所强力管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信息的垄断。

主流媒体不予报道这些新闻,并不意味着民众无法知晓这些信息。

通过互联网,网络舆情向世界报道往常被2 情报杂志第29卷忽略的事件和人群。

如果对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的中国进行全方位扫描,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全社会的公平问题的关注。

怀默霆认为, 中国人对于社会不公平的认知是参照那些处于他们周边环境中的人[11],#而与那些自己接触不到的人和事的关系不大。

但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却让人们相信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势必将加重人们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地方矛盾容易上升为全国性矛盾。

2 2 网络群体极化性特征导致一般化信念的产生更为便捷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事件多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各个地方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所感受,但在现实中却无法表达意愿和表明态度,因此,当网络上出现了能够触动#网民神经#的事件时,网民就会持续关注并参与这一事件。

网民在现实中是分散的原子个体,但在网络上,他们则分属于不同的讨论圈。

这些讨论圈是网民们按照某种规则自发地组织起来的虚拟共同体。

前文提到,在这一共同体中,假设讨论初存在三种意见,赞成、反对以及中立,随着讨论的进行,中立群体开始部分极化,从最初的无所谓态度逐渐向两端的态度靠拢,最终使中立群体缩小成为很小一部分,三种意见变成两种意见;如果两种意见中某种意见占有上风,这种意见会经过群体极化后变得越来越主流。

因此,经过群体极化之后的思想会越来越统一,最后导致一般化念的产生。

2 3 不良因素或事件经过网络舆情传播变得普及化和扩大化在纸媒时代,某一报纸的发行量是有限的,普及的人群也因此受限,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在电媒时代,同样受到传播信号的限制;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国家权力控制了传统媒体,人们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传播什么、何时传播、如何传播等都可以很容易受到控制,甚至不少事实通过把关人#这一信息过滤器#得以筛选或扭曲,结构性诱因被掩盖,传统媒体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舆情所反映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官方的意志为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