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青海传统节日土族波波会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时间:农历六月介绍: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

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

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那达慕大会时间:七、八月间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土乡纳顿会时间:农历7月12日~9月15日地点:民和县最南部的三川地区介绍:“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

节日期间,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穆斯林圣纪节时间: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中国大多穆斯林聚众节日当天举行纪念活动,诵经、赞主赞圣,宣讲穆圣传教历史和圣训以及个人生平事迹等。

还要宰牛羊集体设宴庆贺,表示对穆圣的缅怀。

而“茂鲁德”意为“穆圣诞辰”,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穆斯林对“圣纪日”的称谓。

穆斯林开斋节时间: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节日早晨沐浴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

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

穆斯林古尔邦节时间: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介绍: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

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

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青海美食文化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

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

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

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

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

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

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

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

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

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

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

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

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

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

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

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

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

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

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

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

多数人喜食羊肉。

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

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

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

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

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

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

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

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

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

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

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

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

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

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

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

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

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

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

这种干肉不再烹调。

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

“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

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

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

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

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

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

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

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

只有一种肉——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

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

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

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

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

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

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

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

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

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

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

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

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

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

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

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

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

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

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

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

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

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