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情况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情况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存在着超前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两种不合理的城镇化状况。

超前城镇化即城镇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脱节。

例如阿根廷在1990年的城镇化水平高达86%,墨西哥、巴西等国的城镇化水平也都在70%以上,而以人均GDP衡量城镇化进程超前的南美国家还不到城镇化同等水平发达国家的1/4。

这些国家过度城镇化,只有城镇化的形式,而没有城镇化的产业内核,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城镇人口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农民和失业人口所组成,贫民窟包围城市不断蔓延。

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的现象。

在1800~1980年的18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工业就业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城镇化水平却上升了22个百分点,足以说明城镇化与工业化脱节的问题。

超前城镇化的后果是大量的贫民窟的存在。

如巴西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82%,但是1.69亿人口中就有贫困人口4-5千万,占l/3,其中1500万在农村,900万在大城市,2000万在中小城市。

破产农民的土地被大地产主兼并,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

过度城镇化的原因主要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

而城市
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的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出现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其城镇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发展城镇化要必须遵从以下规律。

一是要坚持适度城镇化的原则,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进程相一致。

如果城镇化过程快于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过度城镇化,经济水平不足以维护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城镇中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生活贫困的“城市病”;相反,如果出现城镇化不足的情况,非农产业不能向城镇集聚,农村富余人不能向城镇转移,就会减缓工业化的进程,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因此在选择其城镇化发展速度时,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

二是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

城镇化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农民脱离农业进城的过程。

而应该是通过农村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出现剩余,从而向城镇转移而实现的。

而不是像巴西那样:地主圈占了农民的土地,失地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过程。

因此在宏观经济层面,必须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应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以坚实的农业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可靠支持。

城镇化的过程
也不是城乡差距拉大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反哺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通过改变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是要着力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

充分就业是决定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镇代表着就业增长和发展机会的增多。

城镇就业量的增长是引起城乡移民的主要因素,如果失地农民在城市中不能充分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必然会成为一系列“城市病”的重要导火索,这是巴西、阿根廷所提供的教训。

城镇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存在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的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城镇居民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城镇内部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城镇产业如无充分发展,也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所以,如何协调城镇劳动力供求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闯题。

四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城镇化的早期阶段,各国城镇化速度的差异主要与其市场规模密切相关,其内外政策是以扩大国外市场为主,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成为发展主线.效率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后,各国的城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城镇化速度的差异主要与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内外政策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发展的主线.公平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新阶段城镇化推进最重要的保障。

社会保障常
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稳定器”,一个投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如巴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如果在城里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在今天,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闯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就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时建立和完蔷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3.国外城镇化的趋势
随着城镇化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市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因相互间联系的广泛性而愈益重要。

目前发展中国家抓住发达国家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新一轮劳动地域分工调整,正处于30%一7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特别是亚洲和南美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城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推动下,全球城镇化将进入新的阶段,预期2025年左右,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城镇化进程,世界将进入城镇经济主宰的时代。

城镇化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体系呈多极化。

在工业社会中,城市的增长潜力基本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也决定了该城市在等级结构中的层次。

而在信息社会,城市的发展潜力却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规模大小,而取决于该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

随着世界贸易增长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向各国经济的不断渗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全球信息节点的城市发展成为世界性城市或国际性城市,越来越控
制和主宰着全球经济的命脉。

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使全球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

在未来发展中,小城市也可利用信息网络,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同,在特定的更新方式中靠专业化优势来获得较大的发展活力。

这种通过网络分享知识和技术的过程将最终导致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包括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结到世界各地;能否在世界无形的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化交换作用;是否有无创新性和适应力去不断开发网络中所固有的潜在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导向作用。

二是组团式城市发晨活力增强。

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被城市规划者的摒弃。

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及郊区城镇化等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兴起,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发展倍受关注。

一方面组团式城市与棋盘式城市相比,避免了城市交通过度拥挤。

组团式城市有多个中心,可减少人流过度密集造成的交通堵塞。

同时组团之间快速交通网络连接,方便快捷。

组团城市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城镇化的模式,发展中国家在城镇规模扩张的进程中,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将相邻的城镇连接起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批新型的组团式城市。

另一方面组团式城市可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使工作、休闲、商贸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再者组团式城市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组团式城市各组团之间完全可用绿化区相隔。

使城市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在形
态上又是独立个体,环境质量较高。

三是生态型城市兴起。

随着普通民众的环境意识大大增强,人们通过建立生态区、确定生态区保护范围、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循环过程。

在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

人们将资源利用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长期影响视为经济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避免工业化带给人类社会和城市的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