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明园讲解词

圆明园讲解词

万园之园——圆明园圆明园园史讲解提要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座落在海淀挂甲屯以北,南距畅春园里许。

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万春园)组成。

三园紧相毗连,统称圆明园。

共占地350公顷,即5200余亩。

比颐和园的全部陆地和水面面积还要大近千亩。

它是清代康熙末叶起历经150余年,所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每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在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

它实际上是当时除故宫之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被特称为“御园”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之初,来自关外的满洲统治者很不习惯于北京的炎夏气候,曾有择地另建避暑宫城的拟议。

但开国之际,百废待兴,这种愿望一时难以实现。

康熙初年,北京大内遭火灾后重修,为了防火、也可能为了防范宫廷暴乱而将各宫院之间以高墙隔绝开,形成许多封闭的院落,很不适合于居住。

康熙帝玄烨早就打算选择一处清静空旷的环境另建“避喧听政”长期居住的地方。

只是当时南方尚在用兵,政府财力不足。

待到康熙中叶三藩叛乱平定、全国统一。

明末以来大动乱之后出现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有所发展,政府财力也比较充裕,于是玄烨立即着手在北京的西北郊修建清代的第一座离宫型皇家园林——畅春园。

北京西北郊泉水充沛,有西湖、玉泉山、西山诸名胜,优美的风景很富于江南情调。

在明代已经就是私家园林荟萃之区,海淀以北的丹棱便一带尤为集中,著名的勺园和清华园就在这里。

清华园是明代皇亲李伟的私园,面积约一千一二百亩-,位于今北京大学的西南、京颐公路西侧。

畅春园即利用清华园旧址的十分之七,大约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成。

玄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

从此以后,清代帝王园居遂成惯例。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46年,即公元1707年。

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祯(即雍正)的赐园,范围略小于后来的圆明园。

雍正即位后,在园的南部增建正大光明、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

乾隆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继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其紧东临新建了长春园,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原为王公私园)。

至乾隆35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时,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至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他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山庄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修饰。

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创建的一处规模极为宏伟、景色无比秀丽的大型园林。

它盛时有知名景群一百几十处,集殿堂、楼阁、馆斋、轩榭、亭台、廊庑等,总建筑面积二十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五万平方米。

其中不仅移植江南和北方的众多名园胜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优秀造园艺术,并且还成功地引进了一区殴式建筑,即“西洋楼”,是当时最为出色的一座皇家园林。

乾隆说它是“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与逾此”。

而且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东方凡尔赛宫”。

法国大文豪雨果于一八六一年对圆明园有这样的评价,他说“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想神往的、如同月宫城堡一样的建筑。

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即圆明园)。

圆明园的盛时情况和造园艺术介绍(一)清帝御园:(1)宫庭区:圆明园盛时,皇帝每年自正月初十前后,就从故宫移到圆明园,除了外出巡游,坛庙祭祀,回宫庆典、经筵、斋居之外,常年在园内居住、理政,直到冬至节前数日才迁回紫禁城去过冬、过年。

正因为圆明园的这种宫苑结合、以苑代宫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的基本格局:前宫后苑,以苑为主。

圆明园的宫廷区,取中轴对称、比较规整的布局,主要由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即二宫门、东西朝房、正大光明殿、勤政殿等,构成宫廷区的“前朝”。

而前湖北岸的九州清晏一组大建筑群,则是帝后妃嫔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宫廷区的“内寝”。

正大光明殿,七间,卷棚歇山,为御园正衙,是皇帝上朝的地方。

每年正月十五,清帝在此赐宴外藩和各国陪臣。

皇帝生日、赐宴凯旋将士等也在此殿。

乾隆58年,英国来华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帝赐奉的天文仪器、座钟等八件贡品,就安设在正大光明殿里。

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烧毁圆明园时,他们的临时指挥部也曾两度设在正大光明殿。

当时,据目击者英国随军牧师麦卡吉说,正大光明殿和周围建筑,当时因有军队驻扎,所以到第二天下午仍屹然存在。

下午三时,当侵略军整队开回北京时,乃发布命令,把正大光明殿点起熊熊烈火,“园门和那些小屋,一个不留,一间不留,”统统被付之一炬)。

正大明殿,真乃是圆明园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者!勤政亲贤一景。

仅邻正大光明之东。

主殿叫勤政殿,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臣工,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性质与故宫“养心殿”相似。

每当仲夏季节,皇帝就移到这里阅卷批章,传膳办事。

当然,不论正衙提名“正大光明”,还是主殿匾额“勤政亲贤”,其用意无非是在标榜皇帝自己如何光明正大,勤于理政,如何亲近贤良,察纳雅言而已。

(2)后湖景区:宫廷区的后面便是著名的后湖景区,现在习惯上也叫九州景区,它是由环绕后湖九个小岛上的园林风景组合而成的,具有“内寝”和“御花园”的双重功能,是圆明园的中心景区。

造园艺本也比较高。

九州是全国疆土“禹贡九州”的象征。

据说大禹治水时,曾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疆域,因此,我国至今仍有九州之称。

后湖周围建为九岛,大概是要体现“一统九州,天下升平”的政治愿望。

当年在这九个小岛上,分别建有一组情趣各不相同的精美建筑,互相之间又彼此成景。

这九景的四字题名是: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

九州清晏,位于前、后湖之间,是后湖景区园林中最大的建筑群。

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分别是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和九州清晏殿,统称“圆明园三殿”。

圆明园殿悬挂有康熙御笔的“圆明园”三字匾额。

在正大光明殿建成前,此殿为圆明园的正殿。

奉三无私殿是正月十四、十六,皇帝“曲宴宗室”和小宴廷臣”的地方。

三殿西侧的“乐安和”及后来改建的慎德堂是皇帝的寝宫。

三殿的东侧是著名的天地一家春,为皇后和妃嫔的寝宫。

后来在三殿西侧还建有湛静斋(即基福堂),也居住后妃,咸丰就出生于此斋。

镂月开云,康熙年间叫牡丹台。

殿以香楠为枉,覆盖黄兰两色琉璃瓦。

庭前种植有牡丹数百本。

康熙6l年,康熙皇帝谐皇于胤桢(雍正),皇孙弘历(乾隆)在此一同观赏牡丹。

三朝天子同堂,后传为佳话。

后来乾隆增题了一条匾额叫“纪恩堂”。

以表示对他祖父康熙的感恩戴德。

天然图画,位于后湖东岸,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簻楼,登楼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近瞰后湖四岸风光,真可谓景象万千,历历在目,宛如天然图画一般。

这一景的园林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院内有翠竹万竿,双桐相映;东侧的五福堂前,并有玉兰盛开。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角,是一处类似岳阳楼意境的园林建筑。

临湖建两层楼阁。

两翼曲桥架湖,蜿蜒百尺。

并在桥上建有亭、榭。

凭拦俯瞰,大有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之胜概: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

此景的名称即取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之句。

当年,这里是中秋观赏明月的佳处。

晚唐诗人杜牧,留给后人一首《清明》绝句,其后两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年,在上下天光西侧,建有一处“杏花村”意境的风景点,取名杏花春馆。

后来也叫春雨轩,还种有一区菜园,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上述可知,后湖景区实属一区园林佳境。

英国随军牧师马吉尔,看了这里的风光之后,曾情不自禁的说:假如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可就算做仙宫乐园了.我从未看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开扩眼见”。

然而,此后不几天,这处仙宫乐园即被毁于侵略者之手。

如今,这些园林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有青山寞寞,水影无声,在泣诉着侵略者的暴行。

(3)文阁书院: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

雨果曾说,即使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圆明园这座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仅以收藏图书为例,园内即有书院、文斋数十处。

其中最为著称的是被称为皇家北四阁之一的文源阁。

文源阁,是乾隆40年,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成的藏书楼。

乾隆让在皇家宫苑中仿建四处,俗称“北四阁”,即故官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朔阁(后来在杭州、镇江、扬州又建“南三阁”)。

每阁收藏乾隆《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因《四库全书》编帙浩瀚,乾隆又让从中择其重要者编成《四库全书绘要》一万二千册,共抄二部,一部藏在故宫御花园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东“味腴书室”。

讲到含经堂,我们不能不介绍一下这里的另一处著名文轩——淳化轩。

淳化轩,建于乾隆35年,是专为收藏我国著名的《淳化阁帖》摹版而建成的。

《阁帖》从乾隆34年2月至37年4月,用三年多的时间摹刻成帖版144块。

帖版刻成之后,镶嵌在淳化轩的24间回廊之中,并把淳化年间的“初拓本”也密藏在淳化轩内。

不用多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时,文源阁、味腴书室、淳化轩等建筑及其中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绘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化为劫灰了。

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所犯下的催残人类文化不可饶恕的罪责。

(二)圆明园的四种不同园林类型圆明园的园林风景异常丰富多采。

按照一般分类习惯,圆明园大致可分为四种园林类型,即名园胜景的仿建,第宅园林的再现,寺庙园林和欧式园林。

第一类.名园胜景的仿建:圆明园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

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六次西巡五台,五次东巡岱岳,六七十次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进行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当然,所谓仿建只是仿其意境,以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外观形式完全一样。

自从乾隆22年第二次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

其一,是福海西北的安澜园,在圆明园四十景中叫四宜书屋。

乾隆仿建的另外三处江南名园,都建在长春园内。

一处是乾隆23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3 2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37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一带的园林风景,一向享有很高声誉。

尤其是杭州西湖十景,更是名扬天下。

雍正、乾隆为了集天下美景供己享用,曾不惜人力物力,在圆明园仿建了西湖十景,连名称一字不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