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高产乳牛、夏季饲养、 泌乳盛期应增加饲喂次数。
• 饲喂的顺序,一般是“先粗后精”、“先 干后湿”、“先喂后饮”的方法。不仅能
保持良好的食欲,“先粗后精”对瘤胃发 酵也有利,可以使瘤胃pH维持在适宜的范 围内。
传统饲养法中较先进的饲喂方式
先添干草牛上槽,一次青贮一次料,二 次青贮一次粥,三次青贮二次料,最后用 粥收剩草。
• 由于进入本期时,干物质采食量已达到高峰而下降幅 度又大大小于产奶量的下降幅度,因此,要调整日粮 结构,减少精料,尽量使乳牛采食较多的粗饲料。
• 待奶量自然下降后调整日粮结构时也采用“阶段(群 体)引导饲养法”,即待奶量自然下降后,减去2%5%的营养,使之形成“料跟着奶走”的梯度逐步下降。
• 期间,需要有“减二增一”的测试,即依次减了二次 料后,增一次料以观后果并决定之后的增减方案,这 叫做“减二增一观察式”。
为什么要在泌乳后期恢复体况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在干乳期恢复呢?
• 首先,产奶母牛由饲料转变成牛奶的代谢能转化 率为64.4%,体贮备转变为牛奶的代谢能转化率 为82.4%,泌乳后期由饲料转化为体内贮备的代 谢能转化率为74.7%,干奶期为58.7%。 74.7%×82.4%=61.6%,接近64.4%;而 58.7%×82.4%=48.4%。故泌乳后期恢复体况比 干乳期要经济;
(五)饲喂技术-——传统饲养法
• “定时” ,如要饲喂过早,它必然要挑剔 饲料不好好采食;喂迟了又会使牛饥饿不 安,也会打乱牛的消化活动,影响牛对饲 料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只有按时饲喂, 才能保证牛消化机能的正常活动。
• “定量”,每次上槽,都要掌握饲料喂量, 喂料过多会剩料而造成浪费,过少则满足 不了其营养需要,进而影响奶牛的健康和 生产性能。
(四) 泌乳后期的饲养管理
• 我国《规范》中所讲的泌乳后期一般指产后第 201天到干奶前。
• 本期内日粮除继续采用“减二增一观察式”--“料 跟着奶走” 外,对于体况仍消瘦的母牛,还要增 加营养,使母牛逐渐达到上次产犊时体重和膘情 (应该是3.5分),即中上等体况。
• 本期内必须防止体况过肥,以免难产及导致其它 一些疾病的发生。
三、 泌乳期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一) 泌乳初期的饲养管理(0-15天)
这个时期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较弱,消 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乳房水肿尚 未完全消失,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 康为主,不得过早催奶,否则大量挤奶极 易引起产后疾病。此期属于围产后期,故 放在围产期的饲养管理一起讲。
(二) 泌乳盛期的饲养管理
• “少给勤添”, 以保持牛只旺盛的食欲和 提高吃净率。
(六)饮水
水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水对于乳牛 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牛乳中含水88%左右。据 实验,日产奶50kg的乳牛,每天需饮水100-150L, 一般乳牛每天也需水50-70L。如饮水不足,就会 直接影响产奶量。
最好在牛舍内装置自动饮水器,让乳牛随时 都能充分饮水。
二、 泌 乳 规 律
在泌乳期中,乳牛的泌乳量、体重及干 物质采食量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乳 牛泌乳规律。
(一)泌乳量的变化
• 产犊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 20-30天,高产牛在产后40-50天产乳量到 达泌乳曲线最高峰。
• 泌乳高峰期有长有短,高产牛泌乳高峰期 持续时间较长,而低产牛持续时间较短。
(三) 泌乳中期的饲养管理
• 我国《高产乳牛饲养管理规范》中规定产后101200天为泌乳中期。
• 本期内乳牛食欲最好,干物质采食量达到最高峰, 高峰之后下降很平稳;
• 产奶量逐月下降; • 体重也开始逐渐恢复。
• 此期想使产奶量不下降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下降的速度缓慢、平稳些。
泌乳性能是夺取高产稳产的关键,此阶段 也最能反映出饲养管理的效果。
• 乳牛泌乳规律告诉我们高产乳牛采食高 峰要比泌乳高峰迟6-8周,这不可避免地在 泌乳高峰期出现一个“营养空档”。
• 在这个“空档”内,乳牛不得不动用其 体贮备即分解体组织来满足产奶所需的营 养物质。
此期把体重下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 保证高产、稳产和正常繁殖及预防代谢疾 病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注意饮水的温度和食盐的添加
• 冬季饮水时,要注意水不能太凉,且饮水 不放食盐。冬季饮水适宜温度:成母牛1214℃,产奶与怀孕牛15-16℃。
• 而夏天则应让乳牛饮凉水,以减轻热应激 造成的危害。夏季应在水中适量加盐。
(七)运动与光照
• 首先要保证有运动场,15平方米/头以上。 • 秋冬季补充光照达到16-17小时。
• 其次,泌乳后期恢复体况比干乳期恢复的产奶效 果好、难产率低。
泌乳期阶段新划分法
• 与“阶段(群体)引导饲养法”相适应, 有人提出了新阶段划分法:
• 前期0——150(180), • 后期151(181)——停奶日。
四、干乳期的饲养管理
(一)干乳期的意义
1.干乳期是母牛的周期性休息时期 2.促使胎儿很好地生长发育
• 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力需要免疫系统的 高度协调,需要各种营养素支持抗性淋巴 细胞的增殖,需要各种营养素来保证合成 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酶等。
• 例如:补充硒可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使抗体合成量增加。
• 奶牛免疫系统对营养素的过剩或缺乏都 很敏感,获得最大免疫力所需要的营养水 平高于正常生产所需量。
试验表明,粗饲料自由采食,精料多次 饲喂,可降低奶牛酮血症、乳房炎、产后 瘫痪等发病率;混合精料分8次饲喂,每次喂 1.2-1.6千克,单产可提高1360千克。
全价混合日粮(TMR)自由采食饲养法
• 采用这种饲养方法可简化饲养程序,节约 劳力,并可使每头牛得到廉价的平衡饲料。
• 泌乳曲线稳定,产后泌乳高峰期较长,全 期泌乳量增加。同时产后体重恢复较早, 减重较少。
精料的形态
• 喂湿拌料比喂汤料的效果好,试验证明可 使产奶量提高9.3个百分点。
• 粉料是不能用的,一是因为适口性差,二 是容易呛气管。
• 常规的精粗饲料不能保证日粮的全价,还 必须将其他微量成分以添加剂的形式加入 到日粮中。
• 日粮营养成分和水平不仅影响生产潜力的 发挥,还影响奶牛本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和 恢复力。
成年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成乳牛的一般饲养管理技术
• (一)分群 • 分群的原则 • 分群的意义 • (二)日粮组成力求多样化和适口性强
(三)精、粗饲料的合理搭配, 保证日粮全价。
• 饲喂草食动物的原则是以青粗饲料为基 础,营养物质不足部分用精料和饲料添加 剂进行补充。
• 原则的实质乃精粗饲料的合理搭配。
• 此期体质已恢复,乳房软化,消化机能正 常,乳腺机能日益旺盛,产乳量增加甚快, 进入泌乳盛期。我国制定的《高产乳牛饲 养管理规范》中规定16-100天为泌乳盛期。 若头产牛在15-21天内不催奶,逐步给予良 好的营养水平,可使高峰期延长到120天。
• 泌乳盛期是整个泌乳期的黄金阶段,此阶 段产奶量约占全泌乳期产奶量的40%左右。 如何使乳牛在泌乳盛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
• 高峰期后,产乳量逐渐下降,高产牛下降 幅度小,而低产牛下降幅度大 。
(二)干物质采食量的变化
• 高产乳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后逐渐增加,但 增加的速度较平缓,其高峰出现在产后90100天,之后再缓慢平稳地下降。
(三)体重的变化
• 产后体重开始下降,产后2个月左右体重降到最低, 最低体重出现的时间较高产乳牛泌乳高峰的出现稍迟 些或同时发生,以后体重又渐增,至产后100天左右, 体重可恢复到产后半个月时的水平。
• 而体质强壮产乳量较低和营养状况较好的母牛, 干乳期可缩短到45-60天。
(三)干乳方法
1.逐渐干乳法 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对泌乳活动有利的
环境因素(主要是饲管活动)来抑制其分 泌活动。
300
10
400
11
500
12
600
13
精料的喂量根据乳牛的营养需要而定
• 一般是每产2.5-3乳给1kg精料。如果青粗饲料 品质优良时,可减少精料喂量。
• 奶牛日粮应具有轻泻作用:在以禾本科干草及秸 秆为主的日粮中,应适当多用一些麸皮、糖蜜 等略带轻泻性的饲料,以防便秘,特别是在产 期前后更应注意。如日粮以青绿饲料、青贮等 为主,则不必考虑。
“阶段(群体)引导饲养法”
它包括“增三减一观察式”和“减二增一观 察式”。
“增三减一观察式”的具体做法是:
对正处入泌乳曲线上升期内的牛群,按饲养标 准配给的或在原实施的日粮基础上,多付给2 % 5%的营养,然后观察牛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反应。
若生产性能有上升反应,则稳定数日后再递增 2 % -5%的营养和观察反应。
泌乳高峰期日粮
• 品质优良的高能粗料,如良好的玉米青贮、优质干草等, 其喂量至少占奶牛体重的1.3%-1.4%。要保证粗纤维在 15%以上,有可能保持在17%以上就最理想。
• 提高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最好是添加保护性脂肪,增喂 蛋白质饲料,最好是增加过瘤胃蛋白和保护性氨基酸。
• 高产乳牛产后对Ca、P需要量很大,但日粮中往往不能 满足,所以Ca、P和其它矿物质呈负平衡状态。
• 一般来讲,高产乳牛在泌乳盛期失重35-45kg是比较 正常的,若超过此限,就会对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及 母牛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 由上述可见,高产乳牛由于其干物质采食 量高峰的出现比其泌乳高峰的出现迟6-8周, 因而高产乳牛在泌乳盛期往往会陷入营养
不足的困境,乳牛不得不分解体组织来满 足产奶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次递增后,宜作一次减料来测试其反应, 这就叫做“增三减一观察式”。 若生产性能下降, 则应快速增料;若反应平稳,则可延长数日观察, 然后再进行“增三减一观察式” 。
期间只要保持精粗比在6:4以下即可,这样呈 梯度以精料引导着产奶量逐步上升的做法,又称 之为“料领着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