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总则(一)目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
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
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一)报告一旦疫情发生暴发时,以快速、简捷的网上直报方式报到当地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科,同时电话逐级上报。
(二)监测监测是卫生防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
但监测是手段,监测要为控制服务。
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
疫区应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详见出血热监测方案。
四、防治措施(一)灭鼠1、指标:无论家鼠、野鼠,灭鼠后的密度都要低于3%。
2、重点:在疫区普遍动员灭鼠的前提下,要着重抓好发病率大于30%的高度病区的灭鼠工作,饮食业及公共场所和车站等地重点灭鼠。
3、次数:每年进行2-3次突击灭鼠,在高发病区还要抓好经常性灭鼠措施的落实。
4、范围:以居民区及其周围3-5华里为重点。
5、方法:以毒饵方法主为,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
6、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
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食品卫生及其管理: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
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浸染食品和食具。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加强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方法见附件二。
(五)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六)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七)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五、保障措施(一)通信与信息保障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电话等保证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二)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政府都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在领导机构,专业队伍等方面要明确人员组成和数量保证;保证应急装备、物资、药品的储备和资金保障,做到了生疫情时各种防治物资和人员的运输。
(三)技术保障成立各方面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同上级疾病控制机构保持经常性联系,提供科学的分析和技术支持。
(四)培训和演习1、对疫区广大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有关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2、经常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畜牧部门的业务素质。
六、后期处理(一)善后处置疫情结束后,要对疫区内人员全面进行一次检诊,做好疫区的终末消毒。
(二)社会救助对处理疫区所需资金和物资由各级指挥部统一集中保管,并登记注册。
七、有关部门职责(一)卫生部门1、组织防疫医疗队。
由临床、流行病、检验、消毒等专业人员组成,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2、隔离治疗病人。
对出血热病人由当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迅速查明突突发疫情发生的时间、传染源和感染过程、传染源的密切接触者的数量、行踪和波及的范围等。
4、对疫区进行消毒处理,方法见《消毒技术规范》。
5、加强易感人群的预防。
对重点人群预防投药。
对高危人群可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
(二)农牧、林业部门,分别负责农田、牧区和林区鼠情监测、科研、灭鼠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
(三)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分别负责车站、港口、机场和车、船、飞机、有关仓库的鼠情监测及灭鼠工作、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采取具体措施,保证各地所需灭鼠药械的及时安全运输。
(四)化工部门负责研制生产高效、优质、低毒、价廉的灭鼠药物。
灭鼠药品种、数量的年度需要计划,由中央爱卫会办公室负责汇总,转请化工部安排生产,各地爱卫办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做好灭鼠药产销的衔接工作。
任何部门或单位如生产杀鼠剂原药,须报经化工部批准。
各地为销售灭鼠药而开办的毒饵加工厂点,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批准后,向所在市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报化工部备案,各毒饵加工厂点,要按毒饵质量标准生产,确保毒饵质量,不得粗制滥造或掺杂使假。
各地化工厅(局),要对毒饵加工厂点进行监督检查。
为保证开展群众灭鼠活动时的用药,农、林、卫生、粮食部门的毒饵配制点,可直接向鼠药生产厂订购原药或母粉,用于配制和提供灭鼠活动所需的毒饵,但不得投放市场销售,配制点由各自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报当地化工厅(局)和化工部备案,并各自负责,保证质量。
(五)轻工部门负责研制新型轻便、实用、价廉的捕鼠器械,对老品种也要安排好生产,以满足群众需要。
(六)商业、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城乡居民家庭需要的灭鼠药械的经销和货源安排。
医药管理部门应在城市中指定有关医药商店销售灭鼠药,农户中由供销社经销灭鼠药械。
农田灭鼠的毒饵和器械由植保部门负责提供。
无论城市和农村,经营部门都要根据需要积极组织货源,切实保证供应,以满足群众日常灭鼠需要。
(七)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灭鼠药物价格的监督,制止哄抬价格。
各种灭鼠药的价格管理体制,由地方物价部门确定。
捕鼠器械的价格,应按国务院关于放开小商品价格的规定精神,实行市场调节,出厂价和销售价由工商企业自行确定。
(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工件.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生产、销售、使用氟乙酞胺剧毒药或其他伪劣鼠药。
一经发现,除没收其非法收入和未销产品外,应即查明出处,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并依照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后果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生产者、销售者的法律责任。
(九)城建、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防鼠灭鼠工作,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防鼠设施,从建筑上防止鼠类的栖息和侵扰。
对现有的大型建筑、地下道、排水沟、垃圾堆放场等,也要尽可能采取防鼠的补救措施。
(十)国家科委应重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及防治新技术做好科研攻关的组织协调工作。
(十一)报纸、电台、电视台、出版等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鼠害严重的部门,做好防鼠灭鼠的宣传工作,普及科学的灭鼠、防病、保粮、护林知识。
(十二)关于灭鼠经费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费用,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安排。
灭鼠经费原则上贯彻“谁受益、谁出钱”,由受益单位、集体、个人负担: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经费负担办法,分别按照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有关收、减、免制度的规定执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紧急疫情处理等所需经费,由卫生部门积极安排;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经费和鼠情调查、监测、灭鼠科研攻关、组织发动、灭鼠宣传、普及防鼠灭鼠知识等必须增加的专款,各级财政部门应予积极安排。
附件:1、出血热诊断依据和确诊依据。
2、消毒方法。
附件1出血热诊断依据和确诊依据一、诊断依据目前,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基层单位虽已逐渐推广,尚不能广泛普通应用,本诊断仍需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调查为主要依据。
(一)临床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不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胯、腑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4、实验室检查:(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或非蛋白氮(NRN)升高。
5、病程经过: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五期经过。
不典型病例或经早期合理治疗,可不出现低血压或少尿期。
二、确认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1周)。
附件2鼠疫疫点的消毒要求消毒方法:1、室内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的过氧乙酸或500-1000 mg/L二溴海因或1000-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于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200~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