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以唯物史观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

摘要我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背景透视。

在这一部分里,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从横向方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和协调的发展观;从纵向方面看,科学发展观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这两个方面不能孤立分开,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一条红线贯穿在里面。

从现实基础——经济体制转轨这个方面来看,虽然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但是,因为它还不够完善,对人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人的社会关系物化、拜金主义的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个人得到片面的发展等,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反思的结果。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在批判和扬弃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内容。

在这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

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进行梳理,得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它们的有机整合,既继承了它们的合理因素,又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了新的超越。

其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着重对“以人为本”的前提“人”进行了具体的哲学分析。

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揭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

第三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这一部分,首先从处理好人的各种关系方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土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它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的有机整合。

因此,对“以人为本”的解释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这个大框架,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更多地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放在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放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中进行研究,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做出具体的阐释,才使以人为本思想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把它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背景透视(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

它的具体表述如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1】我们可以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四维复合有机的理论系统。

这个有机的理论系统具体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发展的空间上看,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全面和协调发展从发展的空间上看,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要素关联的整体发展过程,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

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2】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第一版写的序言中同样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3】社会有机体是指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这个社会有机体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看来,所谓全面发展,它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来说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少数人的发展,而一是指所有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包括后代人的发展;也不仅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之,社会发展不仅要经济发展,而且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的优化,追求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生态环境在内的整体推进,协调进步,确保人的全面关系的发展。

2、从发展的时间上看,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的时间上看,科学发展观又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一面,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且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由此,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要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要以持续的和长远的获利作为发展观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应被视为是科学、理性的发展。

从发展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看,这两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从科学发展观实质上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因此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背景透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有其提出的背景。

我在这里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作一些具体分析。

1、现实基础:市场经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负面作用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给人带来的负面作用反思的结果。

任何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我国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中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仍然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人的关系通过物(商品、货币)的关系表现和体现出来。

市场经济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带来负面作用。

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内在矛盾决定的。

市场经济时期的“人”已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人,“物”已不是自然物,而是人化物。

人对物的依赖,是受自己的活动、产品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支配。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因此,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也在所难免,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有:第一、拜金主义的泛滥;第二、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第四、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思维的异化;第五、个人的片面发展。

2、理论前提:传统发展观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负面影响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指导实践带来的危机并进而影响到人的存在和发展反思的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危机:第一,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生态危机。

第二,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社会危机。

第三,人与自身之间出现了精神危机。

即人的物欲膨胀、精神空虚、人格低下等。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思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反思市场经济、批判和扬弃传统发展观、深化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地位突现出来了。

它注意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去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的意义,对发展的人的关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

二、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内容(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1、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的是“民”对国家的重要。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爱民、重民和贵民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荀子主张“爱民”、“利民”、“惠民”的宽政,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第二,民为帮本,民贵君轻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基本理念。

它具体体现就是:在政治上要“听从民意”,任用贤能,例如,孟子提出“政在得民”认为“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6】。

第三,“仁”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价值核心。

第四,人治、德治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由上可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

人文主义思想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它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人性论”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

“所有这一切如此协调一致,任何一部分若被改变或损益,都会失去全部的和谐、美丽和效用。

”【8】第二,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莎士比亚高度地赞美“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9】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想家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一般地谴责宗教、用人性反对神性上。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正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的有机整合。

它既继承了它们的合理因素,又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它们进行了新的超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