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焦辨证ppt课件

三焦辨证ppt课件



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邪 陷心包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
夹痰者,“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 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之证,症见神昏,喉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 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主要病机:
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比神志昏谵轻 不伴四肢厥冷
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昏蒙,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 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 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病机分析:
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 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
咳嗽——肺气失宣
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
➢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内闭外脱示意图
邪闭 心包
心气不与肺气相顺接
心神内闭(昏谵,舌蹇)
气血郁阻胸中,阳气不布 (胸腹灼热,四肢厥冷) 心主血属营,营热蒸腾 (舌红绛)
阴竭阳失依附,阴阳离决而脱
心神散佚:神昏
阳气 外脱 阳亡:肢体皆厥
舌本失养:舌淡无华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证的鉴别
• 热闭心包证,①其神昏多兼谵语,为邪热扰乱神 明所致;②虽有肢厥,但胸腹仍灼热如焚,为阳 热郁于膻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③营热蒸 腾而见舌质红绛。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1、上焦证: 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
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 感温病的初期。
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
(1)邪犯肺卫证:
•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 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
• 肺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 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 烦躁欲绝等。
• 正如吴鞠通所说:“汗涌、鼻扇、脉散, 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 化源欲绝属于重险证候,病死率高,故吴 鞠通说:“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湿犯太阴 肺
肺失宣化
(4)热陷心包证: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 叶天士:“舌绛鲜
泽者,包络受邪也”
肺卫

直中



心包
神昏、谵语、舌蹇 心神内闭
气血郁阻胸中, 阳气不布
胸腹灼热 四肢厥冷
心主血属营, 营热蒸腾
舌红绛
(6)上焦温病的转归
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 ① 邪从表解。 ② 邪热犯肺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
• 化源欲绝: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 病机变化。
• 肺吸纳天气,并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 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 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 受其荣养。
• 内闭外脱证, ①其神昏多为昏愦不语,为心神散 佚所致; ②其肢体厥冷不温,为阳气散佚,失于 温煦所致;③阳气不能荣润舌本,舌淡而无华。
• 吴鞠通说:“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 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 脱者死。”
2、 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 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 病变比较严重。 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阳明热炽证: 为气分的主要病变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
又称胃热亢盛证、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 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 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 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
里热亢盛,蒸津外出——壮热、大汗出; 邪热扰心——心烦,邪热上蒸——面红赤; 邪热耗伤阴液——口渴而多饮,喜饮凉水; 脉洪大而数——邪热盛于内外的表现。 熏蒸之热弥漫内外而未里结成实—— “散漫浮 热”或“无形热盛”。 阳明热炽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 大为辨证要点。
发生于温病初起,“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肺合皮毛而统卫,其气道与鼻窍相通, 故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肺卫同 时受邪。
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身热,无恶寒 里热壅迫,津液外泄——汗出 液为热耗,津为汗伤——口渴 肺气壅塞,闭郁失宣——咳喘气促 里热壅盛——苔黄脉数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