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感器和电容器的模型

电感器和电容器的模型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部分:第六章 目录
第六章 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容的伏安关系 3 电容电压的连续性质
和记忆性质
4 电容的储能 5 电感元件 6 电感的伏安关系
7 电感电流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8 电感的储能 电路的状态 9 非线性电容
10 非线性电感 11 电感器和电容器的模型 12 电路的对耦性
这一消耗现象是分 布于整个导线,我们可 以用电感串联电阻来表 示(图b)。
但是,线圈匝之间 存在分布电容,当信号 频率过高时,不能忽略。
R(a)
(b)
(c)
图6-28 电感线圈模型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部分:6-11
2/2
在模型中我们用一个并联电容来表示,因 此完整的电感线圈模型应该是如图6-28c所示。
电容器可以用电容元件来作为模型,其准 确性比起电感器来要高的多。
但有些电容器的介质漏电损耗已经无法忽 略了,模型中我们用并联电导表示(图6-29b)。
R CL
图6-28(c)
同样,当信号频率
过高时,电流引起的分 布磁场就不能忽略,即 引线和电容电极板上的 分布电感就不能忽略。 为此,我们引入一串联 电感元件(图c)。
C
GC
L GC
(a)
(b)
(c)
图6-29 电容器的模型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部分:6-11
1/2
6-11* 电感器和电容器模型
实际电器件可近似地用电路元件作为它的模型。工作条件 不同,同一个实际器件的模型可以不同。
把一个电感线圈看成是一个电感元件而用图6-28(a)所示模 型表示,一般来说,准确性比较差。电感线圈不仅存储能量, 也消耗能量。这是由于导线内阻造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