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特别是“八小时外”之外的监督问题的研究
秦鸣
前不久,本人看了一部中篇电视剧《罪域》,感触颇深,此部电视剧在赞扬优秀共产党典范郑毅然的同时,同时也反应了目前反腐倡腐工作的严峻形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
一些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抓住“八小时外”的时机,腐蚀拉拢领导干部;而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也在工作之余放松了自我的约束,没能挡住诱惑,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小时外”腐败。
近年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腐败的问题呈高发多发的趋势,一些领导在“八小时外”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被查处的案例经常见诸于报端。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探索和建立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延伸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八小时外”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所谓“八小时外”腐败是指八小时工作之外,在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发生的腐败行为。
具体表现有:
一是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获取非法利益。
从全国各级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来看,很大部分的腐败行为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
二是用公款大吃大喝。
有的领导干部到下属单位检查工作时吃,同兄弟单位联系工作还得吃,轮流坐庄,相互宴请。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整治公款吃喝,但从效果来看,公款吃喝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开支的数字还有呈几何倍增的趋势。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90年为4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
2000亿; 2004年数字已经变成了3700亿元……。
三是热衷赌博和女色。
有的领导干部参与赌博,甚至挪用、贪污公款赴境外赌博,或以赌博为名行贿受贿;有的在外拈花惹草、养情妇,包二奶。
四是傍大款、傍黑道。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专门与大款老板为伍,互相勾搭利用;有的甚至与黑道人物称兄道弟,为一己私利,为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
《罪域》中的李子涛常务副市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五是借机敛财。
利用节假日、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或生病住院之机收取钱财,并以形成恶性循环。
“八小时外”腐败发生在“生活圈”、“社交圈”,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很多是发生在一对一的情况之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督部门要掌握其线索和证据比较困难,正所谓“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
同时“八小时外”腐败往往与许多私人活动、民间活动混在一起,有所谓人情交往作掩护,具有很强的伪装性和复杂性,在案件检查时,案情界定比较困难。
“八小时外”腐败具有很强的节令性,节假日、生老病死、婚丧喜日、调动升迁、重大项目启动之前往往是多发时段。
“八小时外”腐败有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危害极大。
其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八小时外”腐败虽然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外,但伴生的是八小时内的权利寻租、暗箱操作和损公肥私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
其二,损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
腐败分子假借公权之名而行私权之实,将公权变成了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必然会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
其三,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代表者,
百姓是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来认识和评判党和政府的。
因为朝夕相处,干部是廉是贪,群众看得最清楚,他们最痛恨也是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
所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其四,败坏社会风气。
腐败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
领导干部的言行往往会成为普通百姓效仿的榜样,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必然影响周围的群众,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追逐奢靡的不良风气。
正因如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二、“八小时外”监督的现状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推进,“八小时外”的腐败现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就曾强调:“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
”各级党委、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制度,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和管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还不够强。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认为“八小时外”是私人空间,别人管不着;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也不够,有的还有思想顾虑,怕侵犯隐私,怕打击报复。
二是“八小时内”监督不力。
“八小时外”腐败,其根源在“八小时内”。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必然导致权力向“八小时外”转移,这是“八小时外”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是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够到位。
虽然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有不少,但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规范管理还没有形成比较具体、全面、系统的规定,在制度和监督上仍然存在盲点;加上现有的一些制度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监督没有实效。
四是监督渠道不够广。
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八小时外”监督主要还是依靠党内监督,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其他方式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没有发挥好群众监督的作用,而他们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是最有发言权的。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对策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想腐败。
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外违法违纪,说到底是因为党性不强、觉悟不高造成的。
我们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八小时外”自觉抵制腐败。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权利运行,让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能腐败。
和“八小时内”腐败一样,“八小时外”腐败的根源仍然是领导干部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力。
因此,要解决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问题,首先就应该建立和完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来监督权力,以权力来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权力过大的问题,以规范权利的运行。
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措施,把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
对现有制度要制定实施细则,使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等。
通过落实各项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使他们在“八小时外”,没有腐败的机会。
三是畅通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敢腐败。
(1)拓宽渠道,强化社会监督。
发挥监督作用,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的生活、社交情况,将领导干部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同时疏通监督渠道,建立网络监督平台,聘请“八小时外”监督员,设立举报箱,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
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2)改进方式,强化组织监督。
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手段,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开展到哪里,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同时将干部的选拔、考评、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把“八小时外”的表现作为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要多方联动,纪检、组织、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监督信息交流制度,及时掌握和制止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
同时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对党员意识淡薄和有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的,进行劝勉、告诫、教育。
(3)加强教育,强化家庭监督。
家庭是监督的基础,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最易察觉,我们应因势利导,加强对领导干部家属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多关心、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做到常吹廉政风,多敲枕边钟,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同时也要求他们不向领导干部提出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要求,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成为领导干部的“贤丈夫”、“贤内助”。
监督部门要保持与领导干部家庭的经常性联系,接到反映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违纪违规的反映,在查实后要及时向领导干部家属通报,引起家属们警觉和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我们在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好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家庭监督等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约束我们的领导干部,使他们“常存廉洁之心,常去贪欲之想”,这才能保证领导干部无论在“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能行得端,走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