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内容及注意事项
中考语文考前复习内容及注意事项
四、常见的表达方式(5种)及其作用: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即外貌描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态描写
• 6、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了——对象 的——特征,使说明对象更科学准确,使读者对 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4.概括内容,理解句意
• 1、题型:A、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
B、 某种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
C、为什么是这样等。
• 2、答法:先找本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 段甚或全文,找中心句(文中的原句或删去修 饰性词语,抓关键词组合。)
阅读:45分
• 一、课内文言文:
• 1、复习内容:中考未考过的篇目。《曹刿论 战》《马说》《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 《三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 《与朱元思书》《小石谭记》《陋室铭》
• 2.考察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作者情感、中心等。
• 3.此项不能失分,最少要拿到9分。
• B、看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 景物描写:用了哪些词,生动细腻地描绘出 景物的------特点,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 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人 物的--------心理。
• C看道理。若即没有用修辞,也不是描写, 就看该句是不是包含有一定的哲理,什么道 理。
议论文阅读
1、论点及其位置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是一个完 整的句子。)
•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__中__心__论__点__,有的 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_分__论__点_____。
•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有四种情形: __标__题____就是论点;__开__头__(__引__论__)提出 论点;_在__论__述__中__(__本__论__)___归纳出论点; ______结__尾__(__结__论提)出论点。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 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 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 3、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使论证更全面。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 点,论证更全面。
• 作者赞物是为了赞人,赞物的什么精神,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就是来赞美人的什么精神。
• 8.评价感情类的:
•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 心(或作者的情感)来答。如果有联系 实际的,就要从生活中选取事例。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8种)及其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 的道理变得浅显。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性格、感情和动作, 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 点。(对事物的——特征、条理分门别类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加有条理。)
• 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 4、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事 物的——特点,令人信服 。
• 5、作比较:把——和——对比,突出强调说明 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 首句或首段: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 为下文写-----做铺垫、为下文写-----埋下伏 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结尾句: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给人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让人回味无穷)。
• 中间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 文)
• 6、写物的散文应注意:
离”,即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
• 看该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 什么情感。一定要放在整段或整篇中理解。
• 4、品味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 方法:A找修辞:比喻、拟人。把----比作---, 生动形象在写出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 什么心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1.复习内容:看金榜分年级复习的字词部分 • 3.联词成段:一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要力
求句子通顺流畅。注意修辞。
(4)综合性学习
• 1.文字材料类:A、写探究结果:概括每一则 材料的内容,(找中心句或抓关键词,大多在 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如没有字数限制,就全写 出来,如有限制,就找出共同的写作对象,并 概括其特点。B、图表类:要看图表第一行调 查的内容,再分析数字的变化情况,抓大顾小。
•
中心句大多在段首或在段尾。
5.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某种现 象的看法。
• 1、题型;如“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 生白发的原因。”和“结合内容解释“不干 不净,吃了没病”的合理之处。
• 2、答法:此类题也大多从文章中去找,千 万不要脱离文章去答。
6、选择题:
一定要把每一个选项放到文中去找,再 细细比较,看句意有否变化。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
• 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现实生活中确凿的事
例、历史上的典型事实、具体的统计数 字、数据等。
◆道理论据:(也可叫理论论据)包
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义、公式、 法则以及广为流传并被人们的社会实践 证明是正确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3、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2014年中考前一周复习内容总结
(1)古诗文:6分
• 1.此项6分,一分都不能丢。切记不要写错字, 考前一定要再默一遍,默错的字一定要用心想 办法记住。另外把平时默的错字再看看。
• 3.理解性默写:大多考的是诗词和文言文中的 名句。切记: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默写时:就想 这首诗或文言文中的名句。
(2)字词部分
• 4、比喻论证:可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 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如何分析论证过程 ?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格式:首先提出——的论点(分论点或中心 论点),然后用——论证(举例或引用名 言),接着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 结论。
三、文学类作品阅读(包括散文、 小说)
• 1、阅读此类作品,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中 心,作者表达的情感。
• 2、怎样找中心呢?
• 重点是要找文章表达作者情感的议论和抒 情的句子。大多在文章的结尾处。有时也 贯穿全文,可能在开头、结尾或中间的过 渡句,要查找仔细。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 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气势,长于 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一致,形式 优美。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也可看文章详写的内容,人物的对话。 • 3、尽可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 散文阅读 • 1、标题的作用:可作为线索、中心事件、感
情、主要人物等。
• 答题目格式:联系本文所写的具体事件;联系 本文的中心(作者的情感)。
•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或文中写了几件事) • 格式:主要人物+事(事情的起因、结果) • 3、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做到“三不
• B、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
• C、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 举例只举一部分
• D、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 E、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 F、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 G、引言论:引用,标记是引号。
• 1、举例子:用——例子,具体、准确 地说明 了——事物的 — — 的特点。
(二)实用类阅读:10分
• 1、实用类阅读包括两类:说明文和议论文。
• 说明文阅读:
• 1、类型:A、找文中的说明对象。 (看题目) • B、找中心句。(看首段) • C、分析材料,抓事物的特征。(看关键词 • 格式:说明对象+特征
2、考察语言
• 类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类型2、加点词有何作用。 • 类型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 •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
“准确”的词语,并体会。
• 类型5、结合上下分析语句中某词语的含义。 • 类型6、加点词去掉对句意影响的大小。
答法:(1)解词。(2)带词解句。加上该 词句子的意思。(3)去掉后句子就变成什 么意思。(太绝对,与实际不符。)(4)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说明方法及作用
• A、下定义:……是……,这就是……, 叫……。
(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
(3)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或间接描写)
五、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对比、烘托、象征、比兴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 1、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 概括更深入。若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 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