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浙委办发〔2018〕67号)、《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16号)和《关于做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浙医改办发〔2018〕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县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质量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推动我县医疗健康事业跨越发展,更好满足全县人民医疗健康需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等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水平建设健康XX为主线,以让群众不得病、少生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好病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综合医改,创新县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疗和有序就医新秩序,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1—理念,将促进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夯实健康浙江建设基层基础。
——坚持县乡融合、乡村一体。
创新县域医疗卫生组织形式和供给方式,实施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连续式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和服务优质高效。
——坚持管办分开、放管结合。
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医疗健康治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规范标准的制定和对医院的监督指导职责,落实好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坚持“三医”联动、“六医”统筹。
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医院、医生、中医和医疗、医保、医药协调发展,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9年,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县域综合医改不断深化,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到2020年,医共体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就诊率达到60%,县域就诊率达到80%,群众满意率不断上升;到2022年,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群众—2—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县人民医院完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和达到县级强院建设标准,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平桥镇、坦头镇中心卫生院和赤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普遍增强;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二、组织架构(一)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卫计局、县审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法制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委”)。
医管委作为决策机构,统筹调配资源,落实各部门职责,决定医共体的重大事项。
(二)设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医管委下设办公室(简称“医管办”),办公室设在县卫计局,由县卫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卫计局、县审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法制办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副主任。
医管办负责贯彻县委、县政府、医管委对医共体建设的指示、决定、部署和要求;负责拟定县域医共体建设总体规划及政策,承担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3—(三)组建1家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1.以XX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全县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建XX县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
对政府设立的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医共体管理;对依照规划应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而未设置的,逐步由医共体负责延伸服务;对其他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按照自愿原则,可纳入医共体管理。
2.医共体主要负责人及其班子成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班子成员由牵头医院任命,报县卫计局备案。
医共体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
3.以牵头医院职能科室为基础,设立医疗、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后勤等医共体业务管理中心,负责医共体相应业务工作。
三、建设任务(一)强化党建工作医共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医共体成员单位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工作以及统战工作等归口由牵头医院统一管理。
将党建工作写入医共体章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建引领医共体建设向高水平高质量方向迈进。
医共体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重大事项都要按照—4—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并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
院长在医共体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医共体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医共体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体责任,不断深化医共体党建工作,推进“红细胞工程”,深入推进行业党风廉政和清廉医院建设。
(二)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保留法人资格,实行唯一法定代表人组织架构,均由牵头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
成员单位增挂“XX 县医共体**院区”或“XX县医共体**分院”牌子。
医共体人员编制根据发展定位及需求按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人员分类核定,由医共体统筹使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医共体章程,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
(三)落实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管好放活”的要求,医共体在人员招聘和用人管理、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医疗业务发展等方面拥有自主权,以充分激发医共体运行力、服务效率和发展动力。
(四)统筹人员管理人员由医共体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
新进入编人员户籍和人事档案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
实行全员—5—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原则,打破单位、科室、身份限制,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
岗位资源向基层倾斜,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人需求。
(五)统一资源调配1.建立和健全县域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和消毒供应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统一医共体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规范管理,降低成本。
2.加强医共体内的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实现资源共享,贯通服务链。
建立医共体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资源的统一调配机制,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逐步形成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格局。
统一医共体内部号源管理,县级医院网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的号源要提前10天放号。
3.适应健康老龄化和医养结合需要,优化整合资源,推进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共体在资源共享、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4.实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迁建工程。
对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标准化建设,总床位数达到1000—6—张以上(含医养结合、康复床位),满足全县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六)统一药品耗材管理以医共体为单位,实行药品耗材统一账户、统一目录、统一谈判、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保障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用药衔接。
鼓励支持县内其它医疗机构参与药品耗材统一目录、统一谈判、联合采购。
强化医共体药事管理,加强重点药品监控,完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
(七)统一财务管理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医共体经济管理工作。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财务实行单独设帐、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模式,加强医共体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等工作。
强化内审队伍建设,加强内审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监督。
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医共体医药费用控制,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坚决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八)统一医疗质量管控建立开放县域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心电会诊、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实现县域内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运作方式;制定医共体医疗服务规范,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县内其它公立医疗机构与医共体成员单位资源共享,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实行统一标—7—准。
推广临床路径管理,遏制药品耗材不合理使用和过度检查检验等行为。
鼓励和支持医共体和社会医疗机构在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
(九)改革薪酬制度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有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结合的科学的薪酬制度。
医共体在内部绩效分配上,以新型补偿机制为抓手,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原则,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家庭医生等人员倾斜。
实施医共体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逐步探索成员单位负责人年薪制。
(十)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和“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路径,通过压缩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和不合理使用、控制过度检查检验等方式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十一)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杠杆作用,鼓励新项目、新技术及高难度手术开展,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
拉开不同—8—级别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实行门诊报销封顶。
按“以收定支”原则,建立医保机构与医共体谈判机制,探索实施“医保总额预算、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改革。
逐步推行住院医疗服务按DRGs结合点数法付费;门诊医疗服务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付费;基层中医药门诊常见病按病种付费;完善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等综合付费方式改革。
(十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1.化解历史债务。
根据“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对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并采取有效措施3年内化解历史债务。
2.落实财政保障。
全面落实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责任,财政部门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财政投入资金,并建立资金增长机制。
(1)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落实基本建设(含修缮)、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人员培养培训经费、基本人员经费等财政专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