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华作品 《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 《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从一本《活着》知道余华,再从一本《现实一种》惊讶余华。

读《活着》,故事从主人公徐福贵的口中慢慢显现,幽默的语言下讲述的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活着》是一出悲剧,但是却以喜剧的形式展现。

在一中哀而不伤的感情中,见证福贵一家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死亡。

于是觉得余华,一个风格幽默,但是主旨悲剧的作家。

《现实一种》是余华的中篇小说集,读过里面的故事,深以为晦涩难懂。

个性化的叙述,不符合正常人思维的故事逻辑,冷漠到冰冷的世界,以及读来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情节。

然后惊叹于见到余华的另一面,一个讲阴暗故事的作家。

于是总结余华的几个词语,以为他阴沉然而颇具才华。

直到我读到《许三观卖血记》,才知道,原来余华,难得也有一份温情。

《活着》是生的坚强死的无奈,《现实一种》是社会冷漠人情淡薄,但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却是爱。

纵观全篇,温暖人心的情节比比皆是。

《活着》当然也有爱,不过主要是家人之爱。

但《许三观卖血记》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温暖人心的,这一点在陌生人中尤为明显。

许玉兰习惯坐在地上撒泼哭泣,每次都有人围上来关心,生动而温馨。

一乐因为许三观不愿意带他吃面条,赌气出走,有人围上来劝告关心。

许三观卖血到陌生的城镇,有人为他送上热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以为这一次的余华,这次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温暖人的故事。

这一次构造的世界,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当然,《许三观卖血记》是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叙述的。

但是,读
《活着》,里面的人物活在深重的历史里,满是被历史所捉弄的无奈,读来气愤而无奈。

但《许三观卖血记》则全然不同,历史背景从许三观轻快的语气中介绍,许三观一家却不活在深重的历史里。

三年自然灾害,不再描绘主人公一家的凄惨境地而批判当时,转而写起了许三观一家的精打细算,全家人躺在床上由许三观口炒美食的画面虽然心酸但更多的是会心一笑。

这里的人,不是活在历史里,而是独立出来的人。

他很少为描述历史服务,而更多为突出人性的美好服务。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认为《许三观卖血记》里描绘的许三观一家,是高于生活的。

里面的温馨美好,其实也代表着中国人一贯的祈望。

当然,余华描绘的许三观一家不是完美的,他们也有人性,会犯错误,许三观会为许玉兰和何小勇有过一次而心中不忿,会经常不愿意毫无保留地爱一乐等等。

但都掩盖不了他们美好的人性。

因此,我们仍然愿意追求这样的家庭,父母恩爱,兄弟恭亲。

我们中国人有哪些爱情故事呢,是孟姜女哭长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焦仲卿与刘兰芝,还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农业社会为主的中国,更多的人的爱情,应当是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爱情。

是许三观为了一乐卖血赔偿铁匠时,许玉兰知道后第一时间不是高兴,而是转身抹眼泪为许三观心疼的爱。

小说里有一段感人,“许三观和他们说话的时候,许玉兰一直低着头,饭含在嘴里也不敢嚼了,等他们走开去,走远了,许玉兰又重新咀嚼起来,看到四周没有人了,许三观就轻声对她:“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几口菜。

”许玉兰用勺子从米饭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了
红烧肉,她就往嘴里放了一块红烧肉。

低着头继续咀嚼,许三观轻声说:“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更多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我由衷地心疼你。

许三观和许玉兰更像是先结婚后恋爱,他们的爱情里或许掺杂了更多的亲情,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温情。

我太爱这部作品。

它丰满了余华,使得余华自成一家。

像《安徒生童话》之于丹麦、像《海蒂》之于瑞典,我以为它简直可以作为儿童文学,教我们的孩子怎样去爱,怎样去生活!。

相关主题